新生儿硬肿症96例临床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晓红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婴儿,新生;硬肿症;临床特点;


  新生儿硬肿症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和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损伤,肺出血为其最严重的并发症。我院自1995~2003年收住院96例新生儿硬肿症,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6例新生儿中,男71例,女25例,男女之比为2.84∶1,早产儿72例,占75.00%,低出生体重儿17例,占17.71%。病因:窒息原因30例,占31.25%,寒冷52例,占54.17%,感染14例,占14.58%。发病时间:7天以内发病78例,占81.25%,冬季发病93例,占96.88%,其余季节3 例,占3.13%。发病年龄最小12h,最大15天。轻度硬肿39例,占40.63%,中度硬肿26例,占27.08%,重度硬肿31例,占32.29%。

  1.2  临床特点  早期表现为反应差、哭声弱、吸吮困难,病情加重即见低体温、硬肿和多器官功能损害等,其中低体温85例。皮肤硬肿多先发生在小腿、大腿外侧,并逐渐扩展到整个下肢及腹部,渐蔓延至胸部及上肢,其中20例面部硬肿。硬肿特点为硬、亮、冷、肿,色暗红,压之轻度凹陷,多发生在全身脂肪累积部位,皮肤紧贴皮下组织,不能移动。96例患儿中合并脐炎6例,肺炎3例,腹泻2例,败血症3例,黄疸10例,颅内出血2例,肺出血10例,DIC6例,消化道出血2例,呼衰2例,心衰2例,肾衰1例。

  1.3  治疗方法  ①低体温者,先置于28℃暖箱内,以每小时提高箱温1℃,直至30~32℃,在12~24h内恢复正常体温,在复温过程中详细记录患儿的生命体征,体温及环境温度,并检测血气、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等。②热量第1天给予50kcal/kg,第2天以后增加至100kcal/kg,总体液补给量一般为60~80ml/kg,并根据硬肿、水肿、尿量及循环情况调整,根据病情可输新鲜血或血浆。③扩容、纠酸、改善微循环、纠正肾功能衰竭,重症者予吸氧。④防治感染:首选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可以根据药敏试验选用其它敏感抗生素。⑤常规使用维生素K1静脉滴注3天及小剂量地塞米松短疗程静脉滴注。⑥其它:退黄、复方丹参注射液、维生素E外擦硬肿部位等及对症处理。⑦1998~2003年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多巴胺3~5μg/kg·min-1,多巴酚丁胺3μg/kg·min-1溶于10%GS中,每日应用12h,以微量泵控制输液速度,直至硬肿消失。

  2  结果
    
  1998~2003年治疗的46例患儿治愈40例,治愈率为86.96%,放弃治疗2例,死亡4例,病死率为8.70%,治愈时间最长8天,最短3天,平均为6天。1998年以前的50例患儿,治愈33例,治愈率为66.00%,死亡14例,病死率为28.00%,平均治愈时间为8天,放弃治疗3例。

  3  讨论

  3.1  早产是新生儿硬肿症主要的高危因素  本组早产儿72例,占75.00%。因为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够完善,调节的功能不全,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薄,体热易通过辐射、传导而丢失,早产儿机体内糖原储备量少,棕色脂肪发育不良,产热功能不如足月儿,如体温不稳,易导致低体温[1]。所以,健全城乡妇幼保健,预防早产,减少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病率,可有效预防此症。

  3.2  寒冷损伤是本病的重要因素  本组寒冷原因诱发52例,占54.17%,冬季发病93例,占96.88%。寒冷刺激不仅使外周血管收缩,甚至可呈麻痹性扩张,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组织水肿,有效循环容量不足而发生休克,进而组织缺血、缺氧,产生代谢性酸中毒,且寒冷所致的毛细血管受损,释放组织凝血活酶,加之血浆外渗、血液浓缩、血流缓慢、红细胞聚集导致DIC[2]。且在寒冷环境中,新生儿失热增加,皮下脂肪容易凝固而变硬,所以,对于新生儿要重视保暖措施,注意产房、新生儿室及产妇家中的环境温度,复苏抢救最好在辐射源下进行,寒冷季节要有防寒措施,提倡早哺乳。

  3.3  窒息、感染是本病的主要因素  本组窒息原因诱发30例,占31.2%,感染原因诱发14例,占14.58%。窒息新生儿由于缺氧,严重感染的新生儿也由于缺氧、酸中毒、休克等,脂肪的产热过程受到抑制,易出现体温不升,若摄入不足,机体热量更少,则皮下脂肪易于凝固而发硬。故进一步做好围生期保健,预防窒息,积极治疗原发病,有效控制感染,加强新生儿室隔离消毒,防止感染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3.4  血糖因素  新生儿硬肿症患儿低血糖常见,这与应激致糖原耗尽及摄入不足、感染等因素有关,所以在复温的同时,必须给予足够的热量及液体量,纠正酸中毒,对有明显心肾功能损害者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液量,患儿在复温过程中,大量组织间隙液体将进入血液循环[3],故应避免过多的液体输入或不进行扩容。

  3.5  新生儿硬肿症的治疗  应特别注意早发现、早诊断、早复温、早治疗。保温箱复温是理想的方法,应提倡综合治疗,严密观察,细心护理。早期轻度硬肿病例几乎没有病死率,对中度及重度的患儿及时正确的复温是成功的关键。复温包括两方面:一是防止体温散失和增加自身产热,二是直接向体内输热,后者为主要方法[4]。复温过程不能过快或过慢,以免引起不良反应[5]。

  3.6  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的应用  此类药物为非洋地黄正性肌力药物,小剂量多巴胺兴奋多巴胺受体,选择性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使尿量增加,并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供血,其舒血管的作用可使休克逆转,阻断DIC,防止肺出血的发生[6]。多巴酚丁胺对β1受体的高度选择性,增加心肌收缩力为其主要效应,同时兴奋β2受体,扩张周围血管,降低外周阻力(TPR)。有报道[7]中、重度硬肿症患儿多数(77.8%)并有氮质血症,22.2%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早期发现治疗ARF是防治硬肿症并发肺出血的主要措施,能降低病死率。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合用,既能增加心肌收缩力,降低TRP,使心排出量增加,从而改善心、肾功能,利尿消肿,又能减少多巴胺引起的心率增快及心律失常的副作用。本组病例中应用小剂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治疗,患儿治愈率(86.96%)明显提高,病死率(8.70%)明显下降,治愈时间明显缩短(平均为6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1] 吴仕孝.新生儿硬肿症[J].儿童保健杂志,2000,8(1):43.

  [2] 韩玉昆,樊绍曾,傅文芳,等.实用新生儿急症诊治指南[M].沈阳:辽宁技术出版社,1991:447-459.

  [3] 杜立中.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液体疗法的有关问题[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5):264-265.

  [4] 陈文.新生儿硬肿症50例临床治疗探讨[J].重庆医学,2001,30(1):87.

  [5] 陈佛清.新生儿硬肿症80例临床治疗探讨[J].中华儿科杂志,1994,32(6):366.

  [6] 王风敏,骆彩霞,俞小梅,等.新生儿硬肿症伍用多巴胺治疗观察[J].新生儿科杂志,1997,12(6):273.

  [7] 赵祥文.儿科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8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