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例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吴玉花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血栓形成 静脉V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下肢筋膜内静脉血栓形成,致血液运行障碍而出现的患肢肿胀及疼痛等症状和体征[1].因重症监护病室患者自身的特殊性,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严重时可并发肺栓塞,成为致残或死亡的原因.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07年10月间在延边大学附属神经精神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205例住院患者资料,其中男性为146例,女性为59例;年龄为19~86岁,平均为48岁.

    1.2  方法  收集205例患者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39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本次研究的内容,认为年龄、原发病及发生部位可能为影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利用χ2检验、百分率及构成比,分析和描述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

    2  结果

    2.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05例患者中39例(19.0%)发现不同程度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男性为26例,女性为13例;年龄为34~83岁,平均为62岁;出现下肢肿胀者为7例,下肢疼痛者为6例,下肢麻木者为5例,同时出现2种以上症状者为16例,无症状者为5例.

    2.2  不同年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比较  本组年龄在60岁以下的113例患者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者为14例(12.4%),60岁及以上的92例患者中发生25例(27.2%),可见60岁及以上病例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病例,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3  讨论

    本组205例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为19.0%,且5例无临床症状,提示因重症监护室患者自身的特殊性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且患者潜在的多系统疾病经常掩盖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和体征,尤其以病情重、神志不清及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中多见.本观察结果亦表明,60岁及以上患者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7.2%,提示老年患者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尚德俊等[2]报道,年龄在40岁以上人群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小板的聚集性增加,而纤维蛋白的溶解性降低.因此对年龄较大的患者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密切观察患者的皮肤温度及远端动脉波动情况.除患肢外,同时应观察其他部位,特别应注意患者的感觉及运动有无左右不对称等变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长期应用脱水剂,使血容量减少,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多;2)长期卧床,肢体不活动,导致血流缓慢;3)股静脉置管;4)静脉血栓导致血管内膜损伤,易造成血栓形成[3].陈廖斌等[4]报道,踝关节被动运动可使静脉血流峰速度增加31.3%,作用与足底静脉泵压力为16.63kPa时相当.因此,认为急性脑卒中患者在神经系统体征不再进展后24h即可开始进行早期康复,包括取合适的体位,定时翻身,进行物理治疗,并协助患者在可移动范围内进行偏瘫侧的运动.

【】
  [1] 甘俊丽.深静脉血栓转向门诊治疗[J].国外医学护分册,2000,19(6):293.

[2] 尚德俊,王嘉桔.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腔静脉血栓笔谈(病因和发病机理)[J].山东医药,1986,26(2):39.

[3] 高丽,马燕兰,苗军,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肿胀与血液流变血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4):247.

[4] 陈廖斌,顾洁夫,王华,等.足踝主、被动运动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J].中华骨科杂志,2001,21(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