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复合麻醉用于剖宫产的临床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赵文辉 熊 凯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比较硬膜外麻醉(EA)与脊麻硬膜外阻滞复合麻醉(CSEA)用于剖宫产的镇痛效果、胎儿娩出时间和对母体血流动力学和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方法:180例产妇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90例,分别行EA和CSEA,硬膜外腔注药均用1.73%碳酸利多卡因,用0.5%布比卡因1.5 ml行脊麻。结果:从阻滞开始到手术的时间、胎儿娩出时间CSEA组明显短于E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麻醉优良率CSEA组为100.0%,EA组为84.4%。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麻醉用药量CSEA组明显少于E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麻黄素使用CSEA组为20例(22.2%),EA组为16例(17.7%),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SEA兼有脊麻和硬膜外麻醉的优点,适用于剖宫产术。
[关键词] 脊麻;硬膜外麻醉;椎管内复合麻醉;剖宫产
  
  随着脊麻硬膜外阻滞复合麻醉(combined spinal epidurai anesthesia,CSEA)技术和器具的改进,它在临床上的使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比较了硬膜外麻醉(epidurai anesthesia,EA)与CSEA在剖宫产手术的应用,观察它们的镇痛效果及对母体血流动力学和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80例ASAⅠ级拟行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成EA组和CSEA组,每组各90例。
  1.2方法
  取产妇在病房静卧的血压、心率为基础参照值。开放上肢静脉,快速输入平衡液20 ml/kg增加前负荷容量。产妇均取左侧卧位行L2~3穿刺,EA组行常规硬膜外穿刺置管,CSEA组采用H型联合穿刺针,斜面朝向头端,硬膜外穿刺成功后,插入26G细超长脊麻针进入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回流通畅后注入0.5%布比卡因重比重液7.5 mg。退出脊麻针置入硬膜外导管,两组病人硬膜外腔均留管2.5~3.0 cm。硬膜外腔注药均用1.73%碳酸利多卡因。麻醉上界平面控制在T4~5。产妇血压低于基础值30%即静注麻黄素10 mg。
  1.3观察指标
  观察阻滞开始到手术的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新生儿娩出1 min Apgar评分、麻醉用药量及麻黄素使用情况。产妇手术镇痛效果评估分为:优良,不需补充镇痛药;欠佳,需一次或多次补充镇痛药或在局麻辅助下完成手术。
  2结果
  两组产妇年龄、身高、体重、孕周均无显著差异。麻醉诱导时间到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CSEA组明显短于EA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麻醉优良率CSEA组为100.0%,EA组为84.4%。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局麻用药量CSEA组明显少于EA组,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麻黄素使用两组无显著性差异,见表3。
  
  3讨论
  椎管内麻醉是剖宫产手术最常使用的麻醉方法。脊麻、硬膜外麻醉均能提供良好的手术条件,产妇在术中清醒,局麻药对胎儿影响轻微。脊麻具有起效快、麻醉效果确切、局麻药用药少的优点,但也有麻醉平面不易控制、低血压发生率高的缺点。硬膜外麻醉则有麻醉诱导时间长,骶神经阻滞不全率高的缺点,报道阻滞不全率可达10%~25%[1]。在胎儿宫内窘迫等急诊手术时,其麻醉诱导时间长的缺点尤其突出。为此,许多医生采取局麻+强化麻醉方法施行手术,使产妇遭受剧烈痛苦。脊麻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能发挥两者起效快、麻醉效果好、麻醉平面易控制的优点。H型联合穿刺针的运用使产妇无需遭受多点穿刺之苦。
  我们采用0.5%布比卡因1.5 mg行脊麻,大多数病例麻醉平面上界可以达到T8及以上,硬膜外给予2~3 ml 1.73%碳酸利多卡因可以调节麻醉平面到T4~5。CSEA的分阶段给药,麻醉平面可控性好。两组病例低血压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这与脊麻用药量少、麻醉前补液扩容充分有良好相关性。CSEA硬膜外给药时局麻药不会进入蛛网膜下腔。我们采用26G细长针脊麻,硬膜外导管不可能通过26G脊麻针孔进入蛛网膜下腔。并且在脊麻平面不够时EA注入的局麻只需2~5 ml,即可达到所需麻醉平面。即使是16G硬膜外穿刺针穿破硬脊膜,因为硬膜外间隙压力低于脑脊液压力,只要注药速度缓慢,不作加压注射,且每次注药总量不超过20 ml,注入的局麻药一般不易漏入蛛网膜下腔[2]。术后CSEA仍可经硬膜外导管行术后镇痛。本组无一例发生全脊麻和脑脊液外漏所致头痛。
  [文献]
  [1]顾尔伟.心血管外伤急救手术的麻醉处理[J].安徽医学,1996,17(1):4.
  [2]刘俊杰,赵俊.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