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复脉汤治疗老年性阳虚型缓慢心律失常30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庄肃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温阳复脉汤;阳虚证;心律失常

    缓慢心律失常属于中医辨证的阳虚型者,尤多见于老年人。目前,西医使用肾上腺素β受体兴奋剂及抗胆碱类药物进行,其疗效往往不尽人意,且长期服用,会引起烦躁、焦虑不安、失眠或便秘、排尿困难、视力模糊及过敏性皮疹等不良反应。安装心脏起搏器,则价格昂贵,而且对轻症患者,并非必要。近年来,笔者以自拟温阳复脉汤(由附子、肉桂、黄芪、当归、细辛、干姜、炙甘草等9味药组成),治疗老年性阳虚型缓慢心律失常者30例,疗效较为明显,现将治疗情况简单报告如下。

    1  病例选择标准

    符合中医心肾阳虚证(参照全国第三届中医、西医结合虚证会议标准)及窦性心动过缓的诊断(参照《中华内科杂志》1977年6月邀请有关专家研究制定的标准),心率常在55次 /min以下,可疑者阿托品试验阴性(静注阿托品0.03 mg /kg,观察30 min,最高窦性心率<90 次 /min)。或合并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排除药物、神经、代谢功能紊乱及其他严重并发病症所引起者〔1〕。

    2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61岁;发病时间1~10年。大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畏寒肢冷、胸闷不适、气短乏力、心悸、头昏、舌质淡、舌体胖大、苔白微腻、脉沉细等表现,其中21例上述症状为间断反复或阵发性,9例为持续性发作。单纯窦性心动过缓19例,窦性心动过缓合并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1例。血脂与血液粘滞度未一一检测。

    3  治疗方法

    基本方:附子15 g(先煎30 min)、肉桂6 g(后下)、黄芪18 g、当归12 g、细辛6 g、干姜6 g、炙甘草5 g。夜尿频多者,加桑螵蛸10 g;下肢浮肿者,加茯苓15 g;大便稀薄者,加白术12 g。水煎服,每日1剂,分煎3次,煎液合并后,分3次服用。15天为1个疗程。停用两天后,继续服药,共服药4个疗程。用药前及停药后1周内各查心电图1次。服药期间,停服一切可影响心率的中西药物。

    4  疗效判定

    心率的疗效,依据心电图制定;中医症状体征疗效,以四诊结果判定。

    4.1  单纯窦性心动过缓

    连续检测3次心律均≥60 次/min,且临床症状减轻70 %以上,为显效;心率较治疗前增快10%以上,且临床症状减轻40 %以上,为有效;治疗后心率增加<10 %,且临床症状减轻<40 %者,为无效。

    4.2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治疗后房室传导阻滞消失,临床症状减轻≥70 %,为显效;治疗后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缩短≥0.4 s或心率增加≥10 %,临床症状减轻40 %以上,为有效;治疗后疗效不及有效者,为无效。

 关键词:温阳复脉汤;阳虚证;心律失常

    缓慢心律失常属于中医辨证的阳虚型者,尤多见于老年人。目前,西医使用肾上腺素β受体兴奋剂及抗胆碱类药物进行,其疗效往往不尽人意,且长期服用,会引起烦躁、焦虑不安、失眠或便秘、排尿困难、视力模糊及过敏性皮疹等不良反应。安装心脏起搏器,则价格昂贵,而且对轻症患者,并非必要。近年来,笔者以自拟温阳复脉汤(由附子、肉桂、黄芪、当归、细辛、干姜、炙甘草等9味药组成),治疗老年性阳虚型缓慢心律失常者30例,疗效较为明显,现将治疗情况简单报告如下。

    1  病例选择标准

    符合中医心肾阳虚证(参照全国第三届中医、西医结合虚证会议标准)及窦性心动过缓的诊断(参照《中华内科杂志》1977年6月邀请有关专家研究制定的标准),心率常在55次 /min以下,可疑者阿托品试验阴性(静注阿托品0.03 mg /kg,观察30 min,最高窦性心率<90 次 /min)。或合并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排除药物、神经、代谢功能紊乱及其他严重并发病症所引起者〔1〕。

    2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61岁;发病时间1~10年。大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畏寒肢冷、胸闷不适、气短乏力、心悸、头昏、舌质淡、舌体胖大、苔白微腻、脉沉细等表现,其中21例上述症状为间断反复或阵发性,9例为持续性发作。单纯窦性心动过缓19例,窦性心动过缓合并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1例。血脂与血液粘滞度未一一检测。

    3  治疗方法

    基本方:附子15 g(先煎30 min)、肉桂6 g(后下)、黄芪18 g、当归12 g、细辛6 g、干姜6 g、炙甘草5 g。夜尿频多者,加桑螵蛸10 g;下肢浮肿者,加茯苓15 g;大便稀薄者,加白术12 g。水煎服,每日1剂,分煎3次,煎液合并后,分3次服用。15天为1个疗程。停用两天后,继续服药,共服药4个疗程。用药前及停药后1周内各查心电图1次。服药期间,停服一切可影响心率的中西药物。

    4  疗效判定

    心率的疗效,依据心电图制定;中医症状体征疗效,以四诊结果判定。

    4.1  单纯窦性心动过缓

    连续检测3次心律均≥60 次/min,且临床症状减轻70 %以上,为显效;心率较治疗前增快10%以上,且临床症状减轻40 %以上,为有效;治疗后心率增加<10 %,且临床症状减轻<40 %者,为无效。

    4.2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治疗后房室传导阻滞消失,临床症状减轻≥70 %,为显效;治疗后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缩短≥0.4 s或心率增加≥10 %,临床症状减轻40 %以上,为有效;治疗后疗效不及有效者,为无效。

    5  治疗结果

    服药4个疗程后,经心电图检查:单纯性窦性心动过缓19例中,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2例。上症合并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1例中,显效5例,有效4例,无效2例。自觉症状,尤其是气短乏力、胸闷不舒、心悸、头昏或下肢浮肿,均有明显改善,其他症状体征也有不同程度改善。 表1治疗4个疗程后心率变化

    6  讨论

    老年性缓慢心律失常,属于中医阳气虚衰的范畴,主要为心肾阳虚,并涉及脾之阳气不足。肾阳,又称元阳,为人身阳气的根本,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促进和温煦作用。心主血脉,有赖肾阳的温养,心气的推动,心脏才能搏动如常,脉象和缓有力,节律调匀,面色红润,全身得以营养。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之源,其功能的正常,亦必得肾阳的鼓舞。

    肾阳亏虚,不能温养形体,其主水等功能亦随之失司,故可见神疲乏力,形寒肢冷,小便不利,下肢浮肿,或夜尿频多等症。心气不足,心阳不振,鼓动血脉无力,则可见脉沉细无力、心悸、头昏、面色无华及舌淡之症。肾阳不足,无力上奉心阳,可致心阳愈虚,而成心肾阳衰之候。脾肾阳虚,水湿内停,则引起下肢浮肿,舌体胖大,舌苔白腻,或水气凌心而心悸、怔忡。针对上述病因病理,治宜温阳益气,辅以散寒、通脉之品,其过缓之脉搏可望渐趋正常。

    方中附子,味辛甘而性热,“秉性纯阳,上能助心阳,中能温脾阳,下能补肾阳,为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用治阳虚火衰之证,常以本品作为主药”〔2〕。肉桂,“味辛而甘,气香而窜,性大热纯阳……性能下达,暖丹田,壮元阳,补相火;其色紫赤,又善补助君火,温通血脉,治周身血脉因寒而痹”〔3〕。以其与附子相须为用,能增加全方补肾散寒,温心复脉之功。黄芪味甘性温,“能入脾补气,固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耆之称”,且“秉性纯阳”,又可“补肾”。当归辛甘温润,“为入心生血上品,缘脉为血府,诸脉皆属于心,心无血养,则脉不通……故凡一切血症、阴症、阳无所附……当用此主之”〔4〕。以此二味补益气血,气血健旺,则有利于脉搏复常。细辛辛温,主入少阴,兼通心肾,既可发散外感之表寒,又可温散阳虚所生的里寒。正如《本草汇言》所称:“佐姜、桂,能祛脏腑之寒;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干姜辛热,“主要功能为温中散寒,温心通脉。能引血分药入血中气分而生血,引附子入肾而祛寒回阳,并能温助心肺阳气”〔5〕。此二药主要用以温散心、肾、脾经之阴寒,可使阳气易生,血脉易旺,共为佐使。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2辑.1993.13、93.

    〔2〕雷载权,张廷模.中华临床中药学(上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05.

    〔3〕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905.

    〔4〕黄宫绣.本草求真(卷一).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2.

    〔5〕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