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84例临床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潘芳,闫小荣,张琳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36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84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宽胸理气、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6 ﹪,对照组为83.3 ﹪。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疗效肯定,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冠心病;临床观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中医对本病虽无专论,但中医古籍中类似的记载甚多,早在《内经》中即有“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病的论述,冠心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病情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发病年龄亦趋于年轻化,且发病率、死亡率高,严重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从而称为“人类的第一杀手”。我院自2004年3月至2006年3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冠心病患者84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的36例做对比,有显著差异,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患者均为我院心内科住院及门诊患者,根据门诊号和住院号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84例,其中男52例,女性32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2岁,平均(60±3)岁;病程5月至20年。对照组36例,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最小34岁,最大69岁,平均(59±3)岁;病程5月至20年。两组一般情况及病程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0例患者中,中医辨证为心血淤阻型38例,阴虚阳亢型18例,心脾两虚型24例,脾虚痰盛型14例,阴虚火旺型10例,气阴两虚型16例。西医诊断为无症状型冠心病36例,心绞痛型57例,陈旧性心肌梗死型5例,心律失常型冠心病22例;其中合并心功能不全者13例,合并糖尿病者28例,合并高血压病史者46例。

    1.2  分型及诊断标准

    中医辨证1994年《中西医结合实用内》中的辨证分型标准,西医诊断参考WHO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

    予西医常规治疗:肠溶阿斯匹林100 mg,每晚1次,口服;0.9 %生理盐水或5 %葡萄糖溶液250 mL+丹参30 mL静脉滴注,1次/d;0.9 %生理盐水或5 %葡萄糖溶液250 mL+VitC 3.0 g+ATP 60 mg+门冬氨酸钾镁10 mL静脉滴注,1次/d,10 d为1个疗程,共服3个疗程。

    在常规治疗冠心病的基础上,根据检查结果,高血压病人口服卡托普利12.5~25 mg,2次/d,硝苯地平缓释片10 mg,2次/d;糖尿病患者口服优降糖2.5 mg,2次/d,或达美康80 mg,2次/d口服,二甲双胍250~500 mg,3次/d口服;心绞痛明显者,口服消心痛5~10 mg,2次/d,丹参滴丸10粒,3次/d,舌下含服。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治疗总则:宽胸理气、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基础方:黄芪30 g、当归10 g、川芎18 g、薤白20 g、桂枝10 g、人参10 g(另炖)、益母草30 g、郁金10 g、桔梗10 g、牛膝10 g、桃仁10 g、红花10 g、甘松10 g、甘草20 g。心血瘀阻型加延胡索12 g、木香10 g、川棟子10 g以活血理气止痛;阴虚阳亢型加五味子20 g、麦冬10 g、远志10 g以养阴宁心;心脾两虚型加炒酸枣仁20 g、柏子仁10 g;脾虚湿盛型加半夏10 g、陈皮10 g、川厚朴10 g;阴虚火旺型加生龙骨15 g、生牡蛎15 g、牡丹皮10 g;气阴两虚型加麦冬10 g、五味子15 g。水煎服,1剂/d,10 d为1个疗程,共服3个疗程。

    1.4  统计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显效:治疗1~2个疗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治疗后心电图复查基本正常,心肌酶正常,停药半年无复发。有效:治疗2~3个疗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治疗前、中、后心电图ST|T及T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停药2月无复发。无效:治疗3个疗程,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但心电图ST|T及T波治疗前、中、后无明显的改善,停药后症状再现。

    2.2  疗效观察

    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例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典型病例

    李某,男,65岁,高血压病史8年余,冠心病病史6年余,以心悸、胸闷、气短伴阵发性心前区针刺样疼痛2周,加重并频发疼痛2 d于2005年8月10日就诊。血压:168/103 mmHg;心电图示广泛ST|T改变, Ⅱ、Ⅲ、 aVF导联T波倒置,肌钙蛋白阴性。症见心悸、胸闷、气短、阵发性心前区针刺样疼痛,持续数秒至数十秒不等,舌质暗、苔白腻,舌底脉络迂曲,脉涩。西医诊断:冠心病(变异性心绞痛);高血压病(Ⅱ级高危)。中医诊断:胸痹(心血瘀阻型)。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予黄芪30 g、当归10 g、川芎18 g、薤白10 g、桂枝10 g、益母草30 g、郁金10 g、桃仁10 g、红花10 g、牛膝10 g、桔梗10 g、人参10 g(另炖)、甘松10 g、木香12 g、延胡索10 g、丹参12 g,水煎服,1剂/d。并配合西医治疗,予硝苯地平缓释片10 mg,2次/d口服,消心痛10 mg,2次/d口服,丹参滴丸10粒,3次/d舌下含服。治疗5 d后上述诸症减轻,阵发性心前区针刺样疼痛消失,舌质紫暗好转,苔白,脉涩,心电图示广泛ST|T改变,Ⅱ、Ⅲ、aVF导联倒置T波转复。停服消心痛、丹参滴丸,上方减去延胡索,加陈皮10 g、姜半夏10 g,续服5剂,患者除心电图示部分导联ST|T改变,其余诸症消失出院。为巩固疗效续服药5剂,随访半年未复发。

    4讨论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真心痛”范畴。本病病位在心,但与脾、肾、肝关系密切,其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气血阴阳之虚损为本,瘀血、气滞、痰浊为标。临床证见多属虚实夹杂,证候多变,遵循中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及标本兼治原则,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常能取得良好疗效。中药方中黄芪补气升阳、生血行滞,配以桂枝以振奋心阳;川芎行气活血;人参大补元气、生津止渴、补脾益肺;当归补血活血,配伍桃仁、红花可加强其活血之力;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益母草活血祛瘀;郁金活血散瘀、清心凉血;甘松行气止痛、开郁醒脾;桔梗载血上行,牛膝引血下行,一升一降,使气血贯通。诸药相配,既能行血分之淤滞,又能解气分之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且能生血,合而用之,使胸中阳气宣通,痰浊消散,气机舒畅,则胸痹诸症自除。医学认为冠心病发病与血清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水平有关,二者共同维持血管张力,调节血管内皮功能[1]。药理研究显示黄芪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较强,对正常心脏有加强其收缩的功能,对疲劳而限于衰竭的心脏有显著的强心作用,使收缩幅度增大,排血量增多[2];川芎生物碱中分离出的单体川芎嗪、黑麦碱具有明显的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等作用;人参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外周阻力、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脏功能作用[3];当归对冠状动脉有显著的扩张作用,使冠脉血流量显著增加,心肌耗氧量显著下降,并有降低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作用,还能降低血脂,阻止动脉硬化;薤白中含大量大蒜素,能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浆中ET水平和升高NO水平,能有效地减轻或消除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动脉硬化因素[4]。本观察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1]贾真,顾复生.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变异性心绞痛临床疗效及对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1):651-652.

[2]朱佰卿,戴瑞鸿.黄芪注射液对心脏正性肌力的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7,(1):47.

[3]方云祥.人参总甙对冠脉血流量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5,20(1):5-8.

[4]李海聪,史载祥.大蒜素片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浆内皮素及一氧化氮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9(11):670-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