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平行随机对照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金凤民,李琳,朱朝霞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比较西药、中药、中西医结合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平行随机对照设计,将21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分为中药组73例、西药组72例和中西医结合组71例。中药组采用单纯中药治疗,疗程3~4周;西药组采用西药抗生素治疗,疗程10~15 d;中西医结合组采用西药抗生素(10~15 d)加中药(3~4周)治疗。观察症状、体征变化评定近期疗效,随访1~12月,采用生存分析评定远期疗效。结果 3组近期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率比较无统计意义,但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症状缓解时间显著短于中药组,P<0.05; B超显示附件区增粗、盆腔积液、盆腔包块等体征改善情况中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优于西药组,P<0.05;西医组12月复发率高于中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最佳。

【关键词】  慢性盆腔炎;中医治疗;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


    慢性盆腔炎(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多由急性盆腔炎转化而来,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升高趋势,本病发病诱因复杂,病情顽固,易反复发作,单纯应用抗生素疗效不佳,易产生耐药性和菌群失调[1],而单纯应用中药治疗起效缓慢。笔者通过对照研究,分别观察了单纯中药、西药和中西医结合3种方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21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均为我院2002年6月至2006年12月的门诊患者,病例依据《妇产》中的诊断标准入选[2],并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分为中药组73例、西药组72例和中西医结合组71例,3组一般资料见表1。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中药组:基本方为当归30 g、桃仁12 g、丹参15 g、延胡索20 g、蒲公英30 g、连翘15 g、黄柏15 g、车前子15 g。气虚加黄芪、党参;腰膝酸痛加熟地黄、桑寄生、枸杞子;盆腔包块加三棱、莪术;盆腔积液加薏苡仁、茯苓、泽泻。每天1剂,每剂2煎,每煎250 mL,混匀,早晚分服,疗程3~4周。

    西药组:先根据临床表现,判断盆腔炎感染的可能病原体,选择抗革兰氏阴性菌药物、抗革兰氏阳性菌药物、抗厌氧菌药物的一种或几种组合,静脉点滴。然后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应用敏感性抗生素,疗程10~15 d。

     中西医结合组:采取中药加西药抗生素治疗,用法、用量及疗程同上。

    1.3  观察指标

    记录症状、体征缓解时间;B超检查附件、包块、盆腔积液情况;随访1~12月,观察复发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复发时间从疗程结束算起,通过Kaplan|Meier过程进行分析,绘制生存函数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

    表13组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n年龄(岁)病程(年)附件增粗(例)盆腔积液(例)炎性包块(例)中药组7325.32±3.644.65±4.17602619西药组7224.95±3.794.61±4.18632416中西医结合组7125.01±3.194.65±4.82612317

    2结果

    2.1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中药新药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炎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判定疗效[3]。痊愈: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正常,积分0分。显效: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有明显改善,积分降低2/3以上。有效:症状、体征均有所好转,积分降低1/3以上。无效:达不到以上标准者。

    2.2近期疗效比较

    组间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率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见表2。

    2.3各组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症状缓解时间显著短于中药组(P<0.01)。见表3。

    表23组近期疗效比较例(%)

    组别n痊愈显效有效无效中药组7328(38.4)26(35.6)17(23.3)2(2.7)西药组7230(41.7)22(30.6)18(25.0)2(2.8)中西医结合组7133(46.5)21(29.6)16(22.5)1(1.4)

    表3小腹疼痛、子宫摇举痛缓解时间比较  (±s,d)组别n小腹疼痛缓解时间子宫摇举痛缓解时间中药组7311.25±5.6713.36±4.78西药组727.65±2.31*9.65±3.01*中西医结合组717.15±2.47*8.59±2.52*    注:与中药组比较*P<0.01

    2.4  B超检查结果比较

    后各组B超影像学检查均有所改善,但中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盆腔积液、盆腔包块改善情况显著优于西药组(P<0.05)。见表4。

    2.5随访情况比较

    仅对各组痊愈的患者随访1~12月,中药组(28例)全部获得随访,复发12例;西药组(30例)获得随访28例,复发22例;中西医结合组(33例)获得随访30例,复发11例;以复发和失访作为截尾数据,复发(或失访)=1,无复发=0,采用Kaplan|Meier过程绘制生存函数曲线,见图1。采用log|Rank检验, χ2=7.87,P=0.0195<0.05,西药组复发率显著高于中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 表4B超检查结果比较 注:与西药组比较*P<0.05

    图1  生存函数曲线

    3  讨论

    医学认为慢性盆腔炎多有宫腔操作史、经期同房史、不良孕育史、妇科手术史,主要致病因素有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人型支原体、阴道毛滴虫和假丝酵母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4],其病理表现为广泛的盆腔组织粘连、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炎性包块形成、输卵管僵硬等,病情较顽固,临床常采用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等药物治疗。我们发现抗生素的长期使用虽然可控制急性发作时的症状,但易产生耐药性,很难解决复发问题,炎性包块的吸收也十分缓慢。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为素体虚弱,复感湿邪,蕴久化热,结于下焦,而致血行不畅,淤阻少腹,出现下腹疼痛、月经失调、白带增多等。治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方中当归、桃仁、丹参活血化瘀;延胡索理气止痛;蒲公英、连翘、黄柏、车前子清热利湿解毒。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活血化瘀药具有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性渗出吸收、抑制炎性肉芽形成、解除盆腔炎症及其与周围组织粘连的作用,有利于炎症的控制[5],与西药抗生素联合应用,具有相加作用[6]。

    本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对缓解患者症状时间上优于中药组,提示西药治疗本病的优势是迅速缓解急性发作时的症状,但1~12月随访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组和中药组复发率低于单纯西药组,提示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优势是防止复发。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优势互补,即克服了单纯抗生素治疗复发率高的缺点,又弥补了中药缓解症状较慢的不足,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理想方法之一。

【】
  [1]明红,李琼珍,孙岭梅.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106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5,21(3):90.

[2]乐杰.妇产[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1-27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51.

[4]金瑛,陈昕,张佳红,等.盆腔炎150例致病因素分析[J].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20(9):557-558.

[5]黄敏.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36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05,21(3):37-38.

[6]汤惠茹,陈锦秀,李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继发不孕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2):1457-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