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肝源性腹泻临床体会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孔荣顺,孙登云,韩敏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肝源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西药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6.7 %,对照组总有效率65.0 %,两组比较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源性腹泻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  肝源性腹泻;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来自住院和门诊病例,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0例。其中治疗组男23例,女7例;年龄23~70岁,平均51岁;慢性乙型肝炎16例,慢性丙型肝炎3例,肝炎后肝硬化6例,脂肪肝1例,原发性肝癌4例。对照组男15例,女5例;年龄21~72岁,平均50.6岁;慢性乙型肝炎10例,慢性丙型肝炎2例,肝炎后肝硬化6例,原发性肝癌2例。两组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入选病例均经肝功全项、病毒学指标、B超、CT扫描检查,明确有肝病基础,排除心、肺、肾疾病及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肿瘤等疾病。临床以腹泻为首发或主要症状。排便次数增多,大便质稀而不成形、无脓血,常伴有腹部不适、肠鸣等。大便常规多正常,细菌培养无致病菌。体征常有消瘦、营养不良及低蛋白血症表现,如水肿(多以踝部最为明显)、皮肤粗糙、脱屑。肝功化验显示不同程度异常,血清蛋白降低,血钾、钠、钙、镁亦可减少。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甘利欣、门冬、支链氨基酸、维生素等保肝、对症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中药,根据辨证分为3型:(1)肝郁脾虚型12例,以痛泻要方或逍遥散加减;(2)脾虚湿滞型13例,以参苓白术散合茵陈五苓散,热偏盛者用白头翁汤加减;(3)脾肾阳虚型5例,以右归饮合五味异功散加减。两组均以30 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并停药1月后观察疗效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泄泻疗效标准。痊愈:大便正常,其他症状消失,临床检验正常。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其他伴随症状减轻。无效:症状未见改善。

    3.2  结果

    见表1。表1两组治疗结果比较例

    组别n痊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301511486.7﹡对照组2058765.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中医认为肝源性腹泻属于“泄泻”、“臌胀”、“黄疸”等范畴。由于感受湿热疫毒、劳累虚损、情志抑郁、酗酒过度,导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常,湿浊内生,郁而生热,湿热熏蒸肝胆,疏泄失常,终致肝胆脾胃同病。(1)肝病初期,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水谷不化,阳气不升,浊气下泄,致肝郁脾虚证。腹泻发作与情绪波动或环境变化有关。症见腹痛、腹泻,泻后痛减。伴胸胁胀满、嗳气食少、乏力,舌质淡、苔薄,脉弦。(2)湿浊经久不化,脾气虚弱,湿邪滞留,即为脾虚湿滞证;蕴而化热,成湿热盘踞下流之势,形成脾虚湿热证。腹泻发作与食物过敏、胃肠感染、泻药、感冒等有关。症见腹泻溏而不爽,舌质暗滞,严重者舌尖红,有瘀点,或暗淡灰滞,舌苔厚腻满布、或白或黄,其中舌根厚腻,经年不退,口黏腻有异味或口干喜饮,尿黄,脉多缓、沉缓或弦。(3)下利日久,致脾肾阳虚。症见腹胀、大便日行3~5次,粪质稀薄,时轻时重,每进油腻之物或辛辣之品、寒冷食物、饮酒之后,大便次数增多,时有腹痛、腹痛即泻,神疲纳差,舌质淡苔微黄,脉沉细数。中医根据辨证论治将肝源性腹泻分为3型:(1)肝郁脾虚证,治用补土抑木,健脾止泻;(2)脾虚湿滞证,治用益气健脾,化湿止泻;(3)脾肾阳虚证,治用温肾健脾。通过临床疗效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可以缩短疗程,减少复发率。

    肝源性腹泻一般若能正确治疗,多能获愈,预后良好。《医宗金鉴·泄泻总括》在论述泄泻危候时指出:“泄泻形衰脉实大,五虚哕逆手足寒,大孔直出无禁止,下泻上嗽命多难。”五虚是指脉细、皮寒、气少、水浆不入、大便不禁。腹泻若见上述证候,预后多不良。临床上多见于肝功能衰竭期,肝癌终末期。

【】
  /[1/]邵沂,王恒大,张岫兰.病毒性肝炎与常见相关疾病/[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312-3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