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28例临床观察
作者:陈文佳,刘海军,任学通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口服秋水仙碱配合四妙散加减、如意金黄膏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28例。结果 治愈12例,显效13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中西医结合;秋水仙碱;四妙散;如意金黄膏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临床表现起病急骤,多在夜间突发,以第一跖趾关节多见,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发作均在1 d内达到高峰,血尿酸普遍升高。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与探索,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临床取得很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
参照美国风湿病协会1997年制订的诊断标准[1],具备下列临床、实验室和X线检查12项中6项者:(1)1次以上关节炎发作;(2)炎症表现于1 d内达到高峰;(3)单关节发病;(4)关节红肿;(5)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或肿胀;(6)单侧发作累及第一跖趾关节;(7)单侧发作累及跗骨关节;(8)可疑的痛风石;(9)高尿酸血症;(10)X线片示关节非对称性肿胀;(11)X线片示不伴骨质浸润的骨皮质穿凿样透亮缺损;(12)关节炎症发作期间,关节液生物培养阴性。
1.2一般资料
选择2000年1月至2007年6月皋兰县人民骨科门诊和住院病人28例,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其中男26例,女2例;年龄最大者71岁,最小者33岁,平均49.6岁;病程最短者4 d,最长者3年;受累关节在跖拇关节者9例,跖趾关节者16例,掌指关节者3例。无其他合并症。
2治疗方法
均采用低嘌呤、低脂、低糖饮食,控制肉食、海鲜及豆制品,禁酒。
2.1 西药治疗
急性发作期口服秋水仙碱1 mg,每2 h 1次,至症状缓解或有胃肠反应如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稀便时停药,总剂量因人而异,一般每日为4~8 mg。
2.2 中药内服
症状缓解后以四妙散为主方加减,基本方药:苍术、黄柏、牛膝各15 g,生薏苡仁、鸡血藤、忍冬藤各30 g。如有发热加生石膏20 g、蒲公英30 g;病程长者加桃仁、地龙、红花各9 g。诸药混匀,以清水浸泡10 min,文火煎沸10 min,倒出药汁400 mL,分2次饭后30 min口服,1 d 1剂,10 d为1个疗程,使用2个疗程后判断疗效。
2.3 中药外敷
如意金黄膏适量敷病变关节处,每日更换1次,厚度为1~2 mm,大小根据关节面积而定,局部肿痛消失后停药。
3 结果
3.1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及《中医风湿病学》[3]中的标准拟定。治愈:症状完全消失,血尿酸恢复正常。显效:症状消失,血尿酸恢复正常或明显降低。有效:症状缓解,血尿酸有所下降。无效:症状无改善,血尿酸无变化。
3.2效果
治愈12例,占43 %;显效13例,占46 %;有效2例,占7 %;无效1例,占4 %。总有效率96 %。
4典型病例
丁某,男,41岁,2001年5月11日初诊。因右跖趾关节肿痛反复发作1年加重2 d,自服消炎痛未见效而就诊。诊见:跖趾关节肿胀,压痛明显,局部红肿,皮温高。入院前3 d曾大量饮酒食肉。每次发作均与抽烟、饮酒、食肉及受凉有关,无家族史。体格检查:T 38 ℃,BP 12/9 kPa,心肺(-),肝脾未及,右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痛不可触。辅助检查:血、尿常规正常,类风湿因子(RF)阴性、抗“O”(-),C-反应蛋白(CRP)542 mg/L,血沉(ESR)40 mm/h,血尿酸(UA)470 mol/L。西医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断为痹证(湿热下注型)。即予秋水仙碱1 mg口服,如意金黄膏敷患处,2 h后继续服秋水仙碱1 mg。患者肿痛明显减轻,给予中药苍术、黄柏、牛膝各15 g,生薏苡仁、鸡血藤、忍冬藤各30 g,生石膏20 g,蒲公英30 g,茯苓12 g,桃仁、地龙、红花各9 g。1日1剂,水煎服。4 d后肿痛等症明显好转,原方6剂巩固疗效,并告知患者饮食禁忌,8 d后复查UA、CRP、ESR均较以前下降,再服原方10剂,1月后复查UA,CRP,ESR均正常。此后3年随访,未见复发。
5讨论
痛风是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囊、滑囊、软骨、骨质、肾脏、皮下及其他组织中引起相应的病损及炎性反应的一种疾病,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的遗传性疾病,以血中尿酸盐增高为其特点。饮酒、药物、创伤为其诱发因素。好发于30~50岁的男性,典型的痛风性关节炎起病急骤,有时甚至呈爆发性,多在夜间发作,突然出现关节肿胀和剧痛,约在24~48 h达到高峰,受累关节及周围软组织明显发红、发热和肿胀,剧痛难忍,关节活动受限。70 %的患者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病程中该部位受累者达90 %,其次为足背、踝、膝、指、腕和脊柱关节,部分患者在耳轮及尺骨鹰嘴处可发现结节样痛风石。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主要因人体正气不足、阴阳失调或过食膏粱厚味,湿浊内生,运化失调,致湿热痰瘀等病理产物聚于体内经络,复因饮食劳倦、房事不节、感受外邪,则风邪外壅,里气不宣,郁而生热,流注肢体、筋脉、关节而发。《丹溪心法》中认为本病因于疾风、热风、湿邪、血虚而致。李东垣则认为痛风多属血虚,然后寒热得以侵之所致。在祖国医学各医籍中,称该病为“痛风”、“走注风”、“痛痹”、“风热痹”等。以祛风清热利湿,调理气血为治则。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以四妙散为主方,方中苍术、黄柏、牛膝、生薏苡仁清热利湿健脾;重用鸡血藤、忍冬藤活血补血、祛风清热;生石膏、蒲公英清热凉血;桃仁、地龙、红花活血通络。痛风性关节炎局部红肿热痛,病机与痈有相似之处,故局部外敷如意金黄膏直达患处使热毒散、肿痛消。秋水仙碱可以较快缓解疼痛,但副作用较多,故中病则止,继而以中药收功。如此中西药合用有相得益彰之效。
【】
/[1/]姚凤祥,麻世迹,陈阳.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381.
/[2/]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29.
/[3/]黄泰康,陈德济.风湿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200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