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精品课程研究与实践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常小荣,严洁,张泓,杨茜芸,王超,欧阳亮

【摘要】  《针灸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主要内容为通过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方案及相关政策;构建支持课程建设的平台;从教学改革着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更新,通过几年的建设,2006年被评为湖南省精品课程,使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精品课程;针灸学;网络教学平台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学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1]。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素质、培养复合型、研究型、开拓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为适应化建设事业对人才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一场伟大的变革之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探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我校“针灸学”课程在2000年被评为湖南中医药大学重点课程,2003年被评为湖南省重点课程,2005年被评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2006年被评为湖南省精品课程。而我们所依托的针灸推拿学科1992年被确定为湖南省重点学科、1994年被湖南省教育厅确定为重点支持推荐申报“211工程”学科,2000年被再一次评为湖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在多年的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1 建设师资队伍——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

    精品课程首先要有一批学术造诣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主讲教师。因为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创新能力和师德风貌直接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和水平。没有名教师就没有名课程,名师是一所高校精品课程的形象代表。有了名师,可以凝聚起一个高素质的人才组合中心,高水平的学科中心,成果卓著的科研中心, 可以支撑起一个著名的课程或课程群[3]。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稳定、培养、引进、提高”的八字方针。在2003~2005年我们先后培养了2名博士、3名硕士在职研究生。为了提高双语教学水平,在2003~2005年分别派送2名青年骨干教师到高校进修,以拓宽学术视野,强化双语教学能力。在学校举行的各种教学比赛中,本课程组成员连续3年共获各种奖励16项。课程组14名教师,职称结构:教授5人,副教授5人,讲师3人,助教1人;学历结构:博士5人,硕士4人占65%;年龄结构:51~60岁3人,46~50岁2人,40~45岁6人,25~35岁3人。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我们逐渐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

    2 注重特色凝炼——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

    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特色内容是核心,因为特色内容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占有很大比重。特色内容一定要反映本学科领域的精华,我们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狠抓了特色的凝炼。

    2.1  不同层次与不同专业的特色教学

    在构建适应新世纪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我校医疗本专科各专业等不同教学对象的相应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率先在全校制定了多套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针灸学》教学大纲和教学课程要求,并分别设立相应的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使各专业、各层次的《针灸学》教学更加规范、系统、完善;在多年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课程建设和改革,形成了内在联系密切、统一组织协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各具特色的教学系列课程。同时我们在高度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亦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每年在全校范围内举行经络腧穴基础知识及针灸操作技能大赛,重奖能力突出的学生。

    2.2  先进完善的教学基地及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

    我校拥有240 m2针灸陈列馆(拥有大量珍贵的针灸文物、图片和模型等),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针灸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基地;依托于针灸推拿学重点学科建设,建立起了规范化的、在全国具有领先水平的教学实验室,并于2001年由省教育厅评估为“基础课教学合格实验室”,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全面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教学,率先在全校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局域网,充分利用网络课程、电视录像教材进行教学,效率高,形象生动,教学效果优良。同时着重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构建了《针灸之声》网络教学平台(http://222.240.131.47/ec/C2/Index.htm)(www.hnzjzs.com),由于该平台具有完善的助教助学系统,非常方便学生自学。

    2.3  科研与教学互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是研究的一个重要基础环节,反过来,科学研究应该为实践教学服务,从而提升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层面,发挥科学研究在实践教学中的促进作用。近5年来,我们发挥在全国针灸经络“经脉-脏腑相关”等研究领域中的领先优势,将教师的多项研究成果转化为本科生针灸学实验内容,并编入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教材之中,建立了多个实验教学平台、让本科生提前进入科学研究,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与创新思维能力。为使学生尽早进入教师的科研实验室,我们还建立了开放性实验室,对一些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以开放实验的形式或自带小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研究。从2001年开始,我们选取了不同的实验内容,确定了相应的指导教师与实验员。到目前为止,已有多名学生参加了这种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自主实践时间与空间。

    3 改革教学内容——精品课程建设的中心环节

    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一定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科技的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和依托。在教学内容方面始终把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实践性和前沿性作为主要目标,力争通过科研和教学的有机结合,使课程内容能够及时反映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需要,以期不断实现知识更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4]。

    3.1  改革理论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是针灸临床医学的基础[5]。我们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理论密切联系临床实际,增加了对针灸学科新知识、新动态的讲授。在教学过程中,制定任课教师职责,要求教师刻苦钻研业务,认真备课,撰写教案。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对重点、难点、疑点进行充分研讨,对不同专业的侧重点进行科学设计。这些改革保证了教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统一。

    3.2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我校2000年组建了针灸学科教学实验室,重点建设基础实验室,构建专业实验教学平台,配置了先进的仪器设备,为实验教学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实验教学条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我校加大了对实验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按照新的针灸学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减少、删除部分陈旧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出了30%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形成了模块分明、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开放性强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4 改进教学方法——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是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高效的课堂教学不单是知识量的浓缩或扩充,更应是质的结晶。合理的教学组织还能同时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造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1  启发式教学

    实现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高质量、启发式的教学内容设计。在知识的各个转折点,教师通过精心的启发式提问,并配合适当的提示来引导学生给出问题的答案,从而诱导学生深入思考,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达到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4.2  疑难知识点教学

    对疑难知识点采用多种方式,从多个不同角度,进行讲解,使学生易于理解,并进一步达到理解透彻。例如,在讲十四经脉循行和一些重要穴位的操作时,我们不仅采用图片、幻灯片,还将其制成动画CAI课件,进行形象深入的讲解。由于形式新颖、生动形象、效果逼真,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教学效果倍增[6]。

    4.3  引导式教学

    开设讨论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针灸篇讨论课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他们通过查阅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来解答问题。讨论课能为学生提供探索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教学也是一门,升华到教学艺术这一概念不仅意味着教学方法、技巧,还意味着我们在教学中追求的更高境界,象艺术追求感情共鸣一样,教学则追求思维上的共鸣。我们在教学工作中逐渐领会到教学艺术的一些内涵:良好的台风、节奏感、层次感、和谐感、想象力,对学生的引导方法、心态调节,从以理服人到思维共鸣等。教学艺术的提高使学生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这才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根本途径。

    5 重视教材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步骤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不是简单的一本书或一本教材的建设。课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从系统观出发,着眼于整体来建设部分项目。在教材建设中,逐渐形成了以《针灸学》为主干线的系列化教材,从根本上改变了“一本书或教材包打天下”的局面。我们先后编写了《针灸学习题集》《针灸学实验教程》《针灸的研究方法》《针灸学基础与临床》。为了配合多媒体教学的开展,我们将针灸学全部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并开发研制了《十四经络》、《电针法》和《耳针》等课件。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建立了本课程的教学网站“针灸之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加快教材建设步伐,实现精品课程教材建设向纸质性教材、音像教材、多媒体CAI课件、网络课程等多种形式互动和教材、教辅材料、试题库等多层次的立体化教材体系方向,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带动精品教材的建设。

    6 加强教学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必备条件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合理的运行机制,规范化的教学管理,良好的教学氛围等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对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促进作用[7]。因此,学校制定了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如试讲制、听课制、教师业务考核制度、教学质量检查评估等。我校从2000 年开始在本科生教学中实行了学生督导、同行对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教学各环节的评估工作和听课制度。对新进青年教师采取试讲、听课、辅导教学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对副教授、讲师以上教师采取不定期听课制度。校、系两级督导组成员对全校教师进行听课,每周听课1~2 次,每学期至少要完成54学时的听课任务。教研室主任主要对本教研室教师进行听课,每周听课1~2次,每学期至少要完成36学时的听课任务。并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案。

    我们认为,精品课程建设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依托,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指导思想,以全方位的教学方法改革为突破点,以“立体化”教材建设为标志,以健全的教学制度为条件。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应用,有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因此,在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估中有必要发挥精品课程建设的“龙头”作用,带动全校课程建设,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文献】
  [1]谢幼如. 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的建设. 电化研究,2005(7)

28-31.

[2]朴  杰,赵  光,王丽娟. 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高等医学教育,2005(5):54-56.

[3]贡福海,王  丽. 试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26-128.

[4]刘成玉. 坚持以精品意识为导向搞好临床检验基础课程建设.医学教育,2005(3):26-28.

[5]张绘宇,孙勇毅,张燕青.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6):339-341.

[6]朴  杰,赵  光,王丽娟. 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5):54-56.

[7]黄少敏. 创精品课程 促学科发展.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4, 4(6):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