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及护理
【摘要】 目的 探讨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措施。方法 收集益阳市人民2000年1月—2007年12月内科住院确诊为AMI 100例,按年龄分为高龄组(≥75岁)和普通老年组(60~74岁),观察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住院期间各种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及转归情况。结果 高龄组胸痛至救治时间偏长,血清肌酸激酶(CK)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期间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龄AMI患者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加强生活护理,实施高质量的有效监护,可提高高龄AMI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 心肌梗死;临床特征;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的心肌坏死,是心内科常见的急重症,起病急,死亡率高。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人患病概率增加,高龄人群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急诊科从2000年1月—2007年12月收集高龄AMI 50例,观察其临床特征,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其实施高质量的有效监护,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科2000年1月—2007年12月诊断为AMI的60岁以上病例100例,AMI的诊断参照2001年中华心血管杂志新修订的AMI诊断标准[1],以年龄为标准分为两组,年龄≥75岁为高龄组,平均年龄(78.22±2.86)岁,年龄60~74岁为普通老年组(对照组),平均年龄(68.15±5.43)岁。
1.2 方法 将患者收入抢救室,常规心电监护,每天常规做18导联心电图,胸痛发作时及时做心电图,并观察其演变情况,入院3天内连续检测血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后每隔1~2天复查1次,直至恢复正常。治疗上予以抗凝、扩冠、降低心肌氧耗及对症支持治疗。除年龄外符合溶栓适应证者,经患者本人或家属签字同意,在严密监护下行紧急溶栓治疗。采用国产尿激酶150万U加入生理盐水150ml中,于30min内滴完。溶栓后的再通标准参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年修订的AMI溶栓疗法方案的临床血管间接指征判断[2]。加强病情观察并积极进行对症处理,病人出院前常规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
2 结果
两组病人性别差异无显著性,高龄组胸痛至开始治疗时间较对照组偏长(P<0.05),高龄组CK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K-MB峰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两组患者并恶性心律失常室速或室颤的发生差异无显著性(P>0.05),心脏破裂也未显示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他并发症(出血、感染、泵衰竭)高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两组病人行溶栓治疗高龄组30例,血管再通17例,再通率56.7%。死亡6例,住院病死率12%。对照组溶栓治疗48例,血管再通32例,再通率66.7%。死亡2例,住院病死率4%。
3 监测与护理
3.1 环境 将病人立即收治在抢救室或单人病房,保持相对安静,专人护理,予持续心电监测,AMI心律失常最初24h内发生率最高,持续心电监护不仅能观察到心肌梗死的演变过程,而且能及时发现和治疗恶性心律失常,床旁备好各种抢救器械如吸引器、呼吸机、除颤仪、急救车等。
3.2 病情观察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每15~30min询问并记录患者胸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无放射痛,溶栓病人严格掌握指征,年龄可适当放宽,遵医嘱查心肌酶学、血凝、血型等检查,及时准备应用各种药物,注意速度的控制。同时注意穿刺部位、皮肤黏膜、消化道、泌尿道有无出血现象,有无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表现。观察血管再通指 表1 两组AMI临床特征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5表2 两组AMI发生并发症的详细情况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P>0.05标,及时报告医师并处理。
3.3 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为突发性疾病,大部分患者都有剧烈胸痛、胸闷症状,伴随濒死感,患者恐惧不安,加之对疾病和的不了解,心理压力大,所以治疗和护理操作时,对他们要使用尊称,如“某某大爷”、“某某奶奶”,说话声音大小适当,不要嫌麻烦,各种操作穿刺要做到轻、快、准,每次操作前均应说明原因及目的以求配合,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共同消除患者思想顾虑,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3.4 休息 患者绝对卧床休息1周,疼痛明显时予坐位或半坐位,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一切治疗护理由护理人员或家属协助,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心肌梗死第1周为病理软化期,AMI过早体力活动和情绪激动,可使体内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强,可诱发心脏破裂[3],同时应做好患者家属工作,减少探视及缩短探视时间,保证患者休息。
3.5 饮食 急性期饮食以三低二高一优(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优质蛋白)及少食多餐为原则,最初数日以流质为主,随病情好转,逐渐转为半流质饮食,选择易消化、清淡的食物,进食不宜过淡,禁烟酒刺激性食物,待能下床活动时饮食可接近正常。
3.6 二便的护理 应鼓励AMI病人食用新鲜的水果,粗纤维的蔬菜,禁食辛辣食物和饱餐,对于习惯性便秘的病人,可冲服蜂蜜(糖尿病人予无糖型的)每日2~3次,以润滑肠道,鼓励病人卧床排便,禁止下床,如病人不适应,可抬高床头,增强舒适感,易于大便排出,必要时予缓泻剂,低压灌肠及开塞露通便,排尿困难者,可予诱导如听流水声、针灸、热敷、膀胱按摩,必要时行导尿术。
3.7 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调整和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包括进食、活动、休息、预防便秘,避免吸烟和吸烟环境,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可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儿茶酚胺,引起心梗复发或梗死范围扩大,甚至引起猝死[4]。教会患者自测脉搏和了解异常症状,如胸痛发作频繁、程度重、时间长,含服硝酸甘油效果差,应及时就诊。4 讨论
AMI是最常见的心血管急症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同时高龄AMI患者开始治疗时间延迟,医生和家属对溶栓治疗相对保守、慎重,故高龄AMI病死率高。而高龄AMI病死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泵衰竭所致的心源性休克,因而缺血心肌的再灌注治疗显得尤为重要,静脉溶栓治疗仍是我们基层的主要方法。高龄AMI延迟溶栓虽然不能使已发生坏死的心肌恢复正常但能使阻塞的冠脉恢复通畅,并通过侧支循环使坏死心肌周围的心肌血流得到改善,从而减轻梗死的扩展,防止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易于纠正。此外,还可改善心肌电生理状态和稳定性,降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在治疗过程中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及健康宣教,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并发症,可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19(12):710-725.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急性心肌损害溶栓疗法参考方案:1996年7月修订.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5):328-329.
3 王蓓,周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破裂的危险因素及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2):913-914.
4 冯正仪.内科护.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20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