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改良中药保留灌肠法与传统灌肠法的效果比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茜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比较两种保留灌肠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需保留灌肠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保留灌肠法,实验组应用输液式保留灌肠法比较两组灌肠后药液在肠内存留时间、药物外溢情况、患者满意度、临床效果。结果 药液在肠内存留时间,实验组高于对照组;药液外溢:对照组高于实验组;患者满意度:实验组100%,对照组60%;治愈率:实验组80%,对照组16.7%。结论 输液式中药保留灌肠法,能够使中药药液在肠内存留时间延长,药液外溢减少,患者满意度提高,临床效果较高。

【关键词】  输液式;中药保留灌肠;临床效果

中药保留灌肠是粘连性肠梗阻常用的一种保守方法,也是临床上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但是传统的中药保留灌肠法不易控制速度,不易观察灌注情况,只能由护理人员抬高或放低灌肠桶来控制,易使药液在短时间内流入,使患者便意感强,造成药液外溢,不得不中断操作,需再次灌肠。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浪费了护士的有效护理时间,而且使药液丢失,影响了药物治疗效果。肛管短粗,对肛门刺激性大,患者不适感明显。药液保留时间缩短。为了寻求既能使药物保留时间长,又能减少药液外溢,减少病人痛苦,提高病人满意度,使药物达到预期疗效的方法,我们2007年10月—2008年12月对30例需中药灌肠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采用了改良保留灌肠法进行灌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10月—2008年12月需要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的患者60例,均由住院医师诊治下达医嘱。其中男49例,女11例;年龄13~57岁,平均年龄45.5岁;粘连性肠梗阻53例,放射性肠炎7例。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诊断、病情等方面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用物:250ml无菌盐水瓶1个,一次性输液器1根,剪刀1把,100ml无菌注射器1具,传统灌肠桶及肛管1套,消毒石蜡油、棉棒。(2)操作方法:操作前护士均向患者解释中药保留灌肠目的及注意事项,取得合作,并让患者排便(或大便),以利于减轻腹压,利于药物吸收,减少不适。(3)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保留灌肠《基础护》中介绍的保留灌肠法进行操作。实验组采用输液式中药保留灌肠法,将已煎好的中药去渣200ml,温度冷却38℃左右[1],装入已准备好的250ml无菌盐水瓶中,将输液器插入盐水瓶,排气成功,关闭调速器。用剪刀剪去过滤器,用石蜡油润滑输液器断端25~30cm,患者取头低臀高左侧卧位[2],将输液器轻轻插入肛门,缓缓送进25~28cm,旋开调速器,调节滴速为50~60滴/min,使中药慢慢滴入,等药液滴完,当液面到达毛菲氏滴管下面时,用剪刀在毛菲氏滴管下面剪断,用100ml 无菌注射器注100ml空气,让剩在管内的中药全部进入肠道,拔出剩余管子,让病人取卧位或左侧卧位,使药液保留在肠内尽可能长时间。(4)评价指标: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长短、中药药液是否外溢、患者满意程度、临床疗效。(5)病人满意程度判断。满意:灌肠插管时患者不紧张、无痛苦、无腹痛及便意感。不满意:灌肠时紧张、感觉疼痛、便意感增强、深呼吸不能减轻。灌肠疗效判断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好转:临床症状减轻;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有效包括治愈和好转)。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比较  见表1。表1  两组灌肠后中药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  注:t值=352,P<0.01

    2.2  两组灌肠后药液外溢、患者满意度、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表2  两组灌肠后药液外溢、患者满意度、药物临床疗效

    3  讨论

  中药保留灌肠是利用肠黏膜直接吸收药物而达到目的,是临床上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结肠炎等疾病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的灌肠方法所产生的疗效也不同,给药后在肠内存留时间长短与疗效有密切关系,存留时间愈长,疗效愈佳[3]。也有学者认为,中药保留灌肠的治疗效果与药物在肠内停留时间长短成正比[4]。本研究表1显示,两组患者中药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实验组患者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长,达到了提高治疗疗效的目的。临床观察发现,传统中药保留灌肠法,使用肛管短,无法达到20cm以上;肛管较粗,质地硬,插入时对肛门刺激性大;出水孔较大,流速过快[5];灌肠桶无控制流速的开关[6],资料表明[7],当药液在直肠内积聚达到150~200ml,直肠内压力>7.3kPa时,直肠壁感受器即产生强烈兴奋,通过神经反射立刻产生便意而引起排便反应。甚至患者不能忍受需立即排便[8],导致药液外溢及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短,药物剂量减少。传统方法插入10~15cm,药液正好灌注在直肠内,加之流速过快,药液还未完全注入结肠内,直肠内压力已达到7.3kPa,药液会随同粪便一同排出体外,影响了疗效。输液式中药保留灌肠法使用一次性输液器,管径小,管道长,头端有一硬的塑料管便于插于肛门,其后管子软,深度可随意调节,插管时刺激性小,减轻了对直肠壁的机械性刺激,患者无不适的感觉,易于患者接受。一次性输液器插入深度较传统方法要深,当输液管插入25~30cm时,药液直接被灌注在直肠以上的结肠内,既避免了直接刺激直肠感受器,又利于药液与结肠黏膜充分接触,从而提高疗效[7]。另外,结肠容器大[9],结肠有吸收水分作用,压力低,灌注过程中,肠内压力升高较慢,一般不会使直肠内压力立刻达到7.3kPa,减缓了排便时间,从而达到了使药物保留时间延长、与肠黏膜接触充分、吸收完全、提高药物治疗疗效的目的。中药药液保留灌肠采用输液式滴入法,速度缓慢,压力均匀,单位时间内灌注药液流入直肠肠内减少,避免了液体直接进入直肠,减少了对肠壁的刺激,使蠕动减慢,患者舒适,无便意[10]。患者能每次主动配合,乐于接受灌肠。患者臀部抬高15~20cm,是为了使药液向结肠深处流动,扩大与结肠黏膜接触面积,防止药液流出和利于药液吸收,使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延长,充分发挥药物作用,从而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11]。表2显示实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传统中药保留灌肠法,由于插入长度较浅等原因,很容易引起药液外溢,另外,拔管时有一部分药液会随之流出。实验组灌肠最后,采用注射器推注空气法,避免了中药药液的外溢浪费,不仅保证了药物剂量的准确性,又可以推动药物向前运动,同时缓慢推注100ml空气,可进一步扩张前端肠腔,加快药物吸收。综上所述,我们采用输液式中药保留灌肠法,可明显延长药物在肠道内的存留时间,减少了中药外溢,扩张了肠腔,使药物吸收更充分,减少了患者痛苦和不适,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舒适度及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1 钟紫风.顺行结肠灌洗技术治疗顽固性便秘患者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7,40(7):621-622,

2 黄亦武.妇科患者应用改良灌肠法与传统灌肠法的效果比较.实用护理杂志,2007,23(6):40-41.

3 曹天顺.影响肛门直肠给药存留时间长短因素.中国肛肠病学杂志,2000,20(9):27.

4 尹红,鲁桂鸣,李春香.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保留灌肠方法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499.

5 张小平.对溃疡性结肠炎保留灌肠时的几个问题的处理.实用护理杂志,2000,16(1):40.

6 梁欣.改良保留灌肠法用于放射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2):40.

7 钱连云.对保留灌肠方法的改进.实用护理杂志,2002,18(9):46.

8 李桂宝.2种体位清洁灌肠效果的临床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9):46-47.

9 刘芳.人体解剖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95.

10 冯中贯.2种灌肠方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的比较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1c):8.

11 熊云飞.点滴式保留灌肠法的临床应用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