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纤酶预防急性脑梗死临床症状进展的疗效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3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10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2],发病6~48h内就诊,就诊时无意识障碍,肢体肌力3级以上;头部CT除外颅内出血;除外TIA发作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心房纤颤;无出血性疾病、出血倾向及凝血功能障碍;对降纤酶成分过敏者除外。
1.2 一般资料 选择2002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以来我科收治的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2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45例,对照组143例。治疗组:男84例,女61例,年龄36~75岁,平均58.5岁,其中颈内动脉系统梗死13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14例。对照组:男81例,女62例,年龄37~75岁,平均57.9岁,其中颈内动脉系统梗死13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11例。两组患者既往病史、年龄、发病时间、病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接受治疗时间、CT影象学改变、相关化验检查等无显著性差异。
1.3 症状进展标准 ①肌力下降1级以上;②出现一组以上新的神经系统临床症状、体征;③临床死亡:死于脑梗死及其并发症。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降纤酶治疗(吉林省辉南长龙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疗程10d,第1~3天每天10 u,第4~10天每天5 u,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每日一次静滴,1~2 h滴完。对照组:阿司匹林300mg(3天后改为100 mg),每日一次口服。治疗期间两组常规辅助治疗(抗自由基、脱水剂、钙拮抗剂、神经细胞活化剂、改善微循环、抗高血压及控制血糖等)基本相同。
1.5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根据1995年10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标准[3],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的评分情况,了解患者临床症状进展发生的比例,入院第15天复查头部CT观察梗死体积的变化,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及纤维蛋白测定。
1.6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进展发生率 治疗组临床症状进展发生率为?14.39%,对照组临床症状进展发生率为29.87%,两组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头部CT梗死体积变化 治疗组入院第15天头部CT梗死体积比入院前扩大13.57%,对照组入院第15天头部CT梗死体积比入院前扩大27.63%,两组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 死亡率 治疗组死亡1例,死亡率0.69%,对照组死亡1例,死亡率0.70%,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4 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及纤维蛋白测定两组均无明显异常,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脑梗死临床症状进展是脑梗死中一大难点,脑梗死临床症状进展的发生原因除脑水肿、继发神经元损伤外,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4],高纤维蛋白原水平导致血液粘稠度增高,脑血流量下降,缺血区动脉血栓扩大,缺血半暗带脑组织严重缺血坏死[5],从而导致临床症状进展。脑梗死的治疗应尽早恢复脑缺血区的血液供应,改善微循环,阻断脑梗死的病理过程[6],国内有学者提出降低纤维蛋白原、溶栓治疗是改善“缺血性半暗带”供血的有力措施[7]。但目前国内脑梗死患者6h内就诊率极低(仅约为15%[8]),在基层能溶栓的患者更极其稀少,因此在急性脑梗死中降低纤维蛋白原是防止血栓继续形成和增大,避免临床症状进展的关键性措施。降纤酶是从蛇毒中提取的单一成分的国产新型酶制剂,它是一种直链糖蛋白水解酶,相对分子量约4000,无出血毒和神经毒。近年来国内进行大量实验研究显示:降纤酶主要作用机制是能降低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减少血栓形成的基质,抑制血栓形成。能增强t-PA的活性,促使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解酶,以起到溶解血栓的作用。能间接促进血管内皮释放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物,并增强其作用,同时降低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的活性,减少纤溶抑制酶。降纤酶还可以降低全血粘度,降低红细胞聚集率,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9]。降纤酶直接降解血中的纤维蛋白原的Aa链,生成可溶性纤维蛋白,间接促进血管内皮释放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物,并使其作用增强。促进蛋白C活化,激发机体自身的抗凝能力从而达到抗凝、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另一方面,降纤酶可减少Al-抗纤维蛋白溶解酶(AL-AP),促进纤维蛋白溶解酶降解纤维蛋白,而达到溶解血栓的效果[10]。
通过临床观察,笔者认为降纤酶能降低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活性,促使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栓形成。同时还可以降低全血粘度,降低红细胞聚集率,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使部分阻塞动脉再通,能减少或消除因缺血造成神经元继发损害,预防急性脑梗死临床症状进展。本组资料显示治疗组临床症状进展发生率、头部CT梗死体积变化程度远低于对照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死亡率、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及纤维蛋白测定两组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由此结果证明,降纤酶能预防急性脑梗死临床症状进展,减少脑梗死致残率、病死率,其适用,疗效肯定,安全性高,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理想药物,值得临床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陈清棠.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北京技术出版社,2004:198-212.
2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4 Atkinson RP.Ancrod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J].Cerebravasc Dis,1998,8(Supple):23.
5 吕传真. 进展性卒中[J].国外医学 . 脑血管疾病分册,2003,1(3):1.
6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处理的建议[J].中华内科杂志,1996,(11):727.
7 管利丰.人凝血酶和浙江蝮蛇毒素凝血酶聚纤维蛋白原及释放血纤肽的不同机制[J].生物化学杂志,1998,(6):67~72.
8 国 红,张晓燕,王新得,等.急性脑卒中患者来诊时间和CT确诊时间的观察. [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6(6):332.
9 田劲梅,许贞云,李风.兆科降纤酶的特点及临床应用前景[J].新药杂志,1998,8(4):272
10 姚声涛,陈佳林,田斌,等.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改变的初步探讨[J].贵州医药,2003,27(5):396-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