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粪造影操作及对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价值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直肠前突 便秘 排粪造影
便秘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一般来说,每周排便的次数少于三次,即可诊断为便秘,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由多种混杂原因和机理引起的多种疾病的一种症状[1]。便秘多年来一直得不到根治,主要因为缺乏的、客观的检查方法以及针对其真正病因的手段。本文重在介绍排粪造影操作及对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价值,提高便秘的病因诊断。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 临床确诊便秘者52例,其中男10例,女42例,年龄20~69岁,平均39岁。主要症状:顽固性便秘,排便困难,肛门坠胀,大便排不干净感、疼痛、便血等不同症状,病史2~20年,部分患者长期借助泻药、灌肠及手法协助通便。
1.2 检查方法 检查前一日睡前用10~15g番泻叶泡茶服2次,每次150ml,代茶服用以清除肠道积粪。检查时用75%(W/V)硫酸钡悬液250~350ml进行灌肠,再行排粪造影。患者坐在马桶上,分别拍静坐、提肛及力排的直肠侧位相及尽力排空后黏膜相,必要时加拍正位相。影像要包括骶尾骨、耻骨联合和肛门,胶片用10英寸x12英寸,均采用小焦点拍片。
1.3 测量项目[2] ①肛直角:肛管轴线与近似直肠轴线的夹角,静坐(101.9±16.4),力排(120.21±6.00);②肛上距:耻骨线为耻骨联合与尾骨尖的连线,它基本相当于盆底位置,肛上距为肛管、直肠轴线交点至耻尾线的垂直距离,男:静坐(11.7±?9.1)mm,力排(23.00±13.6)mm;女:静坐(15.0±10.02)mm,力排(32.8±13.3)mm;③直肠前突的深度:前突的顶端至开口上下缘两端连线的垂直距离,轻者6~15mm,中度16~30mm,重度大于30mm;④乙耻距:乙状结肠最低点到耻骨线的垂直距离,高于耻骨线为负值,低于耻骨线为正值;⑤肛管长度:男(37.69±5.47)mm,女(34.33±4.19)mm;⑥会阴下降:肛上距≥31mm。
2 结 果
排便障碍者50例,占检查病例的96.15%。男9例(18%),女41例(82%)。其中单纯直肠前突22例(44%),直肠黏膜脱垂7例(14%),耻骨直肠肌痉挛6例(12%),直肠前突合并耻骨直肠肌痉挛5例(10%),直肠前突合并直肠黏膜脱垂6例(12%),耻骨直肠肌痉挛合并直肠黏膜脱垂3例(6%),肛门狭窄者1例(2%)。 3 讨论
3.1 排粪造影是当患者进行“排粪”时,对其肛管、直肠部作动、静态相结合的一种检查方法,能显示该处的器质性病变及功能性异常,给临床诊治便秘等肛肠疾病提供可靠而有价值的依据。
3.2 便秘原因的分析 功能性便秘分结肠无力型和出口梗阻型[3]。结肠无力是因为肠壁神经节细胞减少或阙如所致的肠壁乏力或受阻。某些消化道激素、类固醇激素、结肠黏膜P物质、结肠自主神经损伤与结肠无力有明显关系。出口梗阻型便秘,又称盆底肌功能不良、包括直肠前突、直肠内脱垂、会阴下降、直肠内套叠、盆底痉挛综合症等。其中直肠前突和直肠黏膜脱垂居多,直肠前突又与一种或多种异常共存居多。直肠前突引起排便困难,长期排便困难引起腹压过高,导致盆底肌群薄弱,松弛、张力下降,出现会阴下降、肠疝等一系列病变,继发病变又进一步加重便秘,形成恶性循环。直肠前突为直肠前壁呈囊袋状向前突出。在女性多见,女性直肠前壁由直肠阴道隔支持,主要由盆底筋膜组成,该隔松弛直肠前壁易向前突出。经产妇与老年妇女,由于阴部松弛及产伤,子宫后倾使直肠角发生变化,更进一步使直肠前突严重。粪便易积于前突囊内,产生排便困难及排便不尽症状。直肠黏膜脱垂在出口梗阻型便秘中也是主要病种。老年男性偏多,主要是松弛下垂的黏膜阻塞肠腔所致。病程迁延,出现排便困难,不进行排便造影不易明确诊断。出口梗阻可反射性影响右侧结肠的运动,即出口梗阻可导致结肠无力。反之,结肠无力亦引起出口梗阻[4]。由于粪便在大肠存留时间过长可使水分过量吸收,粪便到达直肠时变得十分干燥,患者为排便而过度用力,长期过度用力排便可导致直肠脱垂,由此可见,结肠无力和出口梗阻常常并发存在,而出口梗阻是引起便秘的主要原因,二者在便秘发生中相互作用,使其程度日益加重。
3.3 排粪造影对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价值 排粪造影是在透视下动态观察排粪过程中肛管直肠部情况,通过测量肛直角、肛上距、乙耻距、肛管长度、直肠前突的深度等,从而查找直肠肛门部的器质性及功能性病变,特别是功能性病变,如直肠前突、耻骨直肠肌痉挛、直肠黏膜脱垂、会阴下降等疾病,为临床功能性出口梗阻所致的长期顽固性便秘患者提供诊疗依据。
3.4 直肠肛管部的传统影像检查方法有钡灌、气钡双重造影、CT、MRI等,其他检查有指诊及内镜检查等,但这些检查都偏重于形态学观察。排粪造影是在患者模拟排粪时,对直肠肛门部作静态和动态X线造影的检查方法。其特点是能较好地显示直肠肛门的动态异常,能显示直肠肛门部器质性和功能性病变,对出口梗阻性便秘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优于普通钡灌和内窥镜检查。与普通钡灌相比具有三个不同:①检查体位不同,为侧坐位;②观察时相不同,要分别观察静坐、提肛、力排及排完后黏膜像;③观察内容不同,除直肠、乙状结肠外,还观察肛管及直肠与耻骨线的关系,肛直角、骶直间距,并对异常X线表现进行测量分析。优于内窥镜检查,可以发现内窥镜不能发现的功能性或器质性异常,如直肠前突、黏膜内套叠、盆底痉挛、肠疝等。综上所述,排粪造影在诊断功能性便秘是一种比钡灌肠、指诊及内镜检查更敏感可靠的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赵文杰,李新波.100例便秘患者排粪造影分析[J].厂矿医学,1997,5:335-336.
2 韦小燕,赵青,等.109例便秘患者的排粪造影分析[J].放射学实践,2007,22(1):52-53.
3 刘德芳,王钲珠,等.便秘的病因与排粪造影诊断价值的探讨[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0,26(1):78.
4 Klauser AG.Voderholzer WA,Heinrich CA,et al.Behavioral modification of colonic function.Can constipation belearned?[J] Dig Dis sci,1990,35(10): 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