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开挂线术一次性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疗效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刘民生 夏克静 陈晓岚 盛光 舒洪权 陈萍

【摘要】  目的 探讨高位肛周脓肿一次性治愈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了 3 年来的 72 例高位肛周脓肿病例,其中 49 例切开挂线术,23 例行单纯性切开引流术。结果 单纯切开引流组治愈率 17%(4/23),切开挂线组治愈率 88%(43/49),两组结果有显著差异(P < 0.01)。结论 切开挂线手术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有效手术方法,正确寻找与处理内口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肛周脓肿;外科手术;切开挂线术

    〔Abstract〕Objective In  order  to  increase  one-off  cure  rate  of  the  high  perianal  abscess.  Methods To  review  the  72  cases  of  high  perianal  abscess  in  three  years.  49  cases  were  received  seton  and  incision  drainagetherapy.  While  23  cases  were  received  incision  drainage.    Results     The  cure  rate  was  88%  (43/49)  in  incision   drainage  and  seton  therapy,  and  17%  (4/23)  in  incision  drainage.  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 The  incision  drainage  and  seton  therapy  was  an  ideal  operation  method  in  treating  high  perianal  abscess.  Accurate  locating  and  treating  the  internal  openings  was  the  key  to  successful  operation.

    〔Key  Words〕     Perianal  abscess;  Surgical  operation;  Operation  therapy  of  incision  drainage  and  seton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以往的手术治疗多采用一期单纯切开引流、二期治疗肛瘘的方法,分期手术不但病程长、增加病人痛苦,而且高位肛周脓肿形成的复杂肛瘘目前仍是肛肠外科治疗的难点之一,为了探讨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我们在单纯切开引流的基础上,结合中医传统的挂线疗法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将我院 2003-2005 年间采用切开挂线治疗的 49 例高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2 例高位肛周脓肿患者分为单纯切开引流组和切开引流加挂线组,其中单纯切开引流组 23 例,男性 15 例,女性 8 例,平均年龄 38 岁。切开引流加挂线组 49 例,男性 28 例,女性 21 例,平均年龄 41 例。

    1.2    单纯切开引流术    截石位,局部麻醉,穿刺脓腔抽出少量脓液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在脓肿表面做放射状切口,排出脓液,分开脓腔内间隔,2% 双氧水与生理盐水交替冲洗脓腔,脓腔内置油纱引流。

    1.3    切开引流加挂线术    截石位,腰硬外麻醉,穿刺脓腔抽出少量脓液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脓腔内注入美蓝加双氧水寻找内口,对于内口不明显者脓腔最薄处常为原发感染灶所在处。在脓肿表面做放射状切口,排出脓液,分开脓腔内间隔,2% 双氧水与生理盐水交替冲洗脓腔,探针由内口或脓肿最薄处引出,将其上固定的橡皮筋贯穿于内外口之间,收紧橡皮筋并固定。

    1.4    术后处理    两组术后处理方法相同,每日切口换药,中药坐浴,局部理疗。抗菌素应用 5 d 左右,以抗 G- 菌和厌氧菌为主,挂线者在脱线前收紧橡皮筋 1~2 次。

    2    结    果

    单纯切开引流组 23 例中形成肛瘘者 16 例,3 例脓肿复发,需再次手术者 19 例,占 83%(19/23)。而切开引流加挂线术组 49 例中术后形成肛瘘 5 例,复发 1 例,需 2 次手术者 6 例,占 12%(6/49),两者创面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别,结果如下:单纯切开引流组 23 例,治愈 4 例,形成肛瘘或脓肿复发 9 例;切开挂线组 49 例,治愈 43 例,形成肛瘘或脓肿复发 6 例。

    3    讨    论

    肛周脓肿与肛瘘通常被认为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实际上二者是同一疾病的两个不同过程,肛周脓肿为肛周感染的急性期,肛瘘为慢性期,这些感染最初大部分是由肛窦炎和肛腺感染引起[1]。因肛窦开口向上,腹泻或便秘等因素损伤肛窦引起感染,感染沿肛腺管进入肛腺,进一步向外蔓延,形成肛周不同间隙的脓肿。肛周脓肿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分为“腺源性脓肿”和“非腺源性脓肿”,其中“腺源性脓肿”为致瘘性脓肿,脓肿切开引流或自行溃破后即进入慢性期,形成肛瘘。临床上大部分肛周脓肿为致瘘性脓肿,本组资料中单纯切开引流术后 83%(19/23)形成肛瘘或复发也证实这种观点。由于单纯切开引流术未处理内口或原发感染灶,使术后形成肛瘘或复发成为可能。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以往的手术多采用一期单纯切开引流、二期治疗肛瘘的方法,分期手术不但病程长、增加病人痛苦、医疗费用也显著增加,而且高位肛周脓肿形成的复杂肛瘘目前仍是肛肠外科治疗的难点之一,为了探讨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我们在单纯切开引流的基础上,结合中医传统的挂线疗法,既引流了脓肿,又解决了内口及原发感染灶,一次性治愈了肛周脓肿与后期可能出现的肛瘘[2]。本组资料显示采用这种术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可将肛周脓肿一次性治愈率提高到 86%。

    正确地寻找与处理内口是切开挂线术成功的关键[3],根据发病原理内口一般位于齿状线水平,依据 Goodsall 定律结合下列方法寻找:①脓腔内注入美蓝加双氧水,轻压脓腔部位,肛管内有兰色气泡溢出或染色肛隐窝,即为内口所在位置。②探针检查:在肛门镜下将钩探针无阻力地进入肛隐窝并伴有脓液溢出,即为内口处。③直肠指检:触及肛隐窝处有硬结、凹陷,多为内口所在位置。经上述方法仍不能确定内口者,直肠与脓肿壁最薄处常为内口所在位置。本组资料中切开挂线术后有 6 例形成肛瘘或复发,可能与内口处理不当有关。术中寻找内口要仔细,避免盲目探查造成假内口。术后换药也是减少复发的因素之一,要保证伤口愈合有内向外、由深向浅、避免边缘过早假性愈合。

【】
  〔1〕Dhoore A, Penninckx F. The pathology of complex fistula in ano〔J〕. Acta Chir Belg, 2000, 100:111

〔2〕Hasegawa H, Radley S, Keighley MR. Long-term results of cutting seton fistutomy〔J〕. Acta Chir Jrgosl, 2000, 47:19

〔3〕Whitehead SM, Leach RD, Eykyu SJ, et al. The actiology of perirectal sepsis〔J〕. Br J Surg, 1992, 69: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