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 患者 D - 二聚体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探讨血浆中 D - 二聚体(D-Dimer,D-D)定量检测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测定 52 例 DIC 患者(早期 14 例,中期 26 例,晚期 12 例)和 50 例正常人血浆中 D-D 含量,然后做分析比较。结果:正常对照组 D-D 含量为 (0.32±0.13)mg/L,DIC 组 D-D 含量为(8.44±2.76)mg/L,早、中、晚期患者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1)。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其水平逐渐增高,有效组 D-D 含量为(2.16±0.74)mg/L,无效治疗组 D-D 含量为(8.21±2.51)mg/L,两组比较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 0.01)。结论:血浆 D-D 含量的检测对 DIC 的早期诊断、疗效的了解及预后的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D - 二聚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Coagulation (DIC)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Divide the people been study into different groups. Sampling their blood, the separated plasma levers of D-dimer in fifty-two patients and fifty healthy persons were analysed by immuno nephelometry, then compare the results. Results The levels of D-dimer in control group, DIC group, effective cure group and noneffective cure group were (0.32±0.13) mg/L, (8.44±2.76) mg/L, (2.16±0.74) mg/L and (8.21±2.51) mg/L. Comparing the control group with the other groups, the plasma levers of D-dimer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nclusion Detection of plasma level of D-dimer in DIC have an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DIC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Key Words〕 D-dimer; DIC; FDP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是由一种发生在许多疾病基础上,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的综合征,由于病因多以及临床表现复杂,若 DIC 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病死率极高,因此,DIC 的及时诊断及疗效的监测就显得尤其重要[1]。本文作者通过对血浆 D - D 定量的检测来探讨其在 DIC 的诊断和疗效监测中的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正常对照组 50 例,年龄 18~40 岁,中位数为 25,均来自深圳市第二人民体检部,采样时健康状况良好。
1.1.2 DIC 组 52 例,年龄 18~65 岁,中位数为 41,均来自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各科,采样时已根据《内》(第 5 版)诊断标准诊断为 DIC(其中早期 14 例,中期 26 例,晚期 12 例)。
1.1.3 治疗组 52 例,来自 DIC 组,用肝素钠治疗 7 d。
1.2 试剂和方法
1.2.1 标本采集 抽取受检者静脉血与 0.109 mol/L 枸橼酸钠以 1:9 的比例作抗凝处理后用离心机以 3 000 r/min 速度离心 10 min 后取血浆待测。
1.2.2 仪器和试剂 日本东亚公司的 Sysmex CA-6000 全自动血栓/止血分析仪,试剂美国德灵公司原装进口。
1.2.3 测定方法 免疫比浊法(详见试剂盒及仪器使用说明)。
1.3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用 SPSS 10.0 软件统计分析,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 t 检验。
2 结 果
正常对照组血浆 D - D 含量为(0.32±0.13)mg/L,DIC 组 52 例患者的血浆 D - D 含量为(8.44±2.76)mg/L;DIC 组的 52 例患者均用肝素钠 10 000~30 000 U/d 加生理盐水 1 000 mL/d 静脉点滴,7 d 后,其中 46 例患者的血浆 D - D 含量为(2.16±0.74)mg/L,视为有效组,其余 6 例患者的血浆 D - D 含量为(8.21±2.51)mg/L,为无效组。各组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 0.01)。有效组与无效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 0.01),详见表 1。
3 讨 论
D - D 是在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其转变成纤维蛋白,同时激活 X III 因子交联纤维蛋白时形成的一种抗原,是纤溶酶降解交联的纤维蛋白的结果。它特异性反映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并可同时反映凝血酶及纤溶酶的生成。而凝血酶与纤溶酶的形成是 DIC 生过程中的两大关键因素。为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减少及纤溶亢进等改变的重要机制,而 D - D 其结构最简单稳定,出现早,它是 DIC 早期形成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它不但有助于 DIC 早、中、晚期的诊断,而且还可以和原发纤溶做鉴别。其作为反映凝血及纤溶活化的分子标志物,是唯一直接反映凝血酶和纤溶酶生成的理想指标[2]。因此,从理论上看,D - D 是确诊 DIC 的特异性指标;而从实际上看,本实验中 DIC 组早、中、晚期患者的血浆 D - D 含量均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 0.01)。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其水平逐渐增高,一般认为,血浆 D - D 定量检测 > 5 mg/L 时,对 DIC 有诊断意义[3],若以此为诊断标准,本文作者讨论的 52 例病例中仅有 5 例的血浆 D - D 的含量 < 5 mg/L,则其敏感性为 90.4%,由此表明血浆 D - D 的定量检测可作为 DIC 的敏感诊断指标之一。但血浆 D - D 含量 > 5 mg/L 也可以是由于其它原因引起,如手术后血浆 D - D 含量可以升高超过 5 mg/L。因此,要提高 DIC 的诊断特异性,可以考虑将血浆 D - D 的检测与其它项目做联合检查,如与 DIC 诊断中的筛选实验(PT、PLT、Fbg、ATPP)和/或确认实验(FDP、ATⅢ:A、TT、PLG 等)作联合检查。有报道[4]若与 FD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联合检查,对 DIC 的诊断效率高达 95% 以上。此外血浆 D - D 定量检查可以作为 DIC 疗效的判断,本文作者讨论的 DIC 组的 52 例患者都接受治疗,即用肝素钠 10 000 ~ 30 000 U/d 加生理盐水 1 000 mL/d 静脉点滴治疗,7 d 后取患者血液检测血浆 D - D 含量,其中 46 例患者血浆 D - D 含量为(2.16±0.74)mg/L,与未治疗前血浆 D - D 含量(8.44± 2.76)mg/L 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 0.01),视为治疗有效,而其余 6 例患者血浆 D - D 含量〔为(8.21±2.51)mg/L〕与未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视为治疗无效。可以看出,对 DIC 患者血浆 D - D 含量作动态观察,可以及时了解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
以上说明,血浆 D - D 定量的检测对 DIC 的诊断、疗效的了解和预后的判断有重要的意义。
【】
〔1〕蔡应木, 焦晓阳, 林静华, 等. 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在早期DIC诊断中的意义〔J〕. 流变学杂志, 2005, 15(4):657-659
〔2〕姚斌, 徐大庆. 血浆D-二聚体对DIC患者的检测及意义〔J〕. 辽宁医学杂志, 2006, 20(1):11-12
〔3〕钱士匀, 覃西, 巫翠萍. Latex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研究〔J〕. 血栓与止血学杂志, 2003, 2(3):127
〔4〕徐勇, 霍梅, 于涟, 等. 分子标志物及常规血凝学指标在DIC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对比分析〔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1, 5(5):2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