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针灸治疗脑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梁繁荣, 唐勇 时间:2010-07-13

【摘要】  近20年来,随着脑的不断与进步,针灸工作者充分结合多学科研究方法与技术,大力开展脑病的针灸临床研究,促进了该领域的蓬勃发展,主要体现在研究病种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不断规范、研究目标不断深入、方案丰富多彩以及机制研究不断深化等方面。

【关键词】  脑疾病; 针灸疗法; 临床研究

  Abstract: Over the past twenty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rain science, many acupuncture clinical researchers have used multidisciplinary methods and techniques to perform acupuncture clinical research on cerebrosis. Up to now, many achievements have been obtained such as expanding studied disease entities, standardizing methods, identifying objects, and developing more and more treatment methods and in?depth mechanism research.

  Keywords: brain diseases; acupuncture?moxibustion; clinical research

    近20年来,随着脑科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针灸工作者在中医药继承创新原则的指导下,紧跟时代步伐,充分结合多学科研究方法与技术,深入开展针灸治疗脑病的临床研究。脑病已是针灸临床研究的重要病种[1],主要体现在研究病种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不断规范、研究内容不断细化以及研究机制不断深入等方面。

  1  研究病种不断拓展

    脑病是指由脑功能失调,或脑实质损伤引起的疾病[2],主要包括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科疾病以及心身疾病。通过以“针灸+脑病+临床”为自由词检索生物医学数据库(1987年~200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87年~2007年)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年~2007年)发现,在1998年以前的10年间,针灸治疗脑病临床研究的病种主要是中风及其后遗症(中风后偏瘫、吞咽障碍、失语、假性球麻痹)、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性痴呆、头痛、眩晕、癫痫、震颤(帕金森病)、失眠(不寐)、神经官能症、面瘫、中毒性脑病、脑性瘫痪、核黄疸后遗症和小舞蹈症等;1998年以后至今,临床研究病种涉及面神经麻痹、中风、中风先兆症、中风后遗症(中风后抑郁、偏瘫、痉挛、吞咽障碍、假性球麻痹、平衡功能失调、中风后便秘、中风后痴呆等)、偏头痛、头痛、三叉神经痛、脑梗死、脑出血、脑血栓、脑缺血、脑损伤、脑震荡、脑动脉硬化、失眠症、睡眠过多、面肌痉挛、癫痫、小儿脑瘫、眩晕、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梗死性痴呆、皮克脑病、帕金森病、震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持续性植物状态、脑积水、昏迷、重症肌无力、幻觉、发作性睡病、小脑性共济失调、多发性硬化、小脑萎缩、脑膜炎、脑膜脑炎、病毒性脑炎、蛛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脊髓小脑变性、脑干肿瘤、舞蹈病、手足徐动症、亨廷顿病、癔症、抑郁症、多动秽语综合征、精神分裂症、轻微脑损伤综合征、神经官能症、药物依赖(吗啡依赖、海洛因依赖等)及戒断综合征、焦虑症、精神发育不全、癫狂、惊恐病、情感障碍、孤独症、缄默症等。上述病种变化表明,1987年~1997年10年间脑病的针灸临床研究病种主要集中在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和少部分疑难疾病,1998年以后,则从神经系统疾病向精神科疾病、心身疾病全面拓展,特别是精神心理疾病和新生疾病的拓展。

  2  研究方法不断规范

    脑病针灸临床研究病种不断拓展的同时,研究方法也在不断规范,且呈现出从观察性研究、对照研究逐步向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过渡的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前,针灸临床多为经验报道、个案报道以及小样本临床研究,方法学多为观察性研究,其中叙述性研究占绝大多数,针灸脑病临床研究也不例外。20世纪90年代以后,病例对照研究以及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逐渐增多。特别是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针灸临床研究规范》之后以及循证医学的兴起,针灸临床研究工作者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充分学习并融合临床流行病学、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及临床科研设计方法,逐步运用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进行针灸临床研究[3]。有学者通过检索《针灸临床杂志》1990年~1999年和《中国针灸》1991年~1998年刊载的文献发现,其中,临床研究文献、RCT和病例对照试验(case controlled trial, CCT)文献分别是3 505篇、255篇、144篇和1 828篇、263篇、124篇,其中50%以上文献内容涉及脑病中失眠、头痛、中风等疾病的研究[4?6]。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关针灸治疗脑病的临床研究系统评价的发表数量也逐步增多。在Cochrane图书馆以“acupuncture”进行篇名检索到的38篇系统评价中,就有18篇涉及脑病,包括中风、抑郁证、癫痫、失眠、原发性头痛、精神分裂症、中风康复、血管性痴呆、可卡因依赖、偏头痛、贝尔氏面瘫、帕金森氏病、不宁腿综合征、中风后失语、阿片依赖、阿片戒断综合征、中风后尿失禁、慢性复发性头痛等。这些已经完成或正在完成的系统评价将为针灸治疗脑病的深入研究提供更多的证据。而且,在此基础上,正在制定针灸治疗面瘫、偏头痛等相关脑病的针灸临床循证指南,也将为针灸脑病临床治疗方案的使用提供更为充分的决策依据。

  3  研究内容不断细化

    首先,对疾病而言,研究内容正逐步向疾病的相关症状深入。20世纪90年代以前,针灸治疗脑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风偏瘫和整体疗效的研究和评价;20世纪90年代以后,研究逐渐细化,不仅向缺血性、出血性中风细化,而且还逐步开展中风后各种症状的临床研究,以突出针灸的特色和优势,如中风后抑郁、中风后痉挛、中风后失语、中风后痴呆、中风后吞咽障碍、中风后假性球麻痹、中风后便秘以及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等。其次,在临床研究的重心方面,随着现代医学方法与技术的发展、康复医学的介入以及对预防医学的重视,脑病的针灸临床研究重心也逐渐从针灸疗效的研究转向疾病后期的康复医学评价、早期介入以及某一疾病前的症状或相关疾病的干预研究。比如,中风病的针灸临床研究现在都在向中风后针灸康复评价及其早期介入对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质量的影响方面转变;帕金森病的针灸临床研究也从疗效的研究转向对震颤、平衡、运动功能等的康复评价;老年痴呆的针灸临床研究已开始转向痴呆前疾病——轻度认知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的研究。第三,在针灸临床评价指标方面,我们采用“针灸+日常生活能力”作为检索词,在清华同方期刊数据库(1987年~2007年)、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库(1989年~2007年)中检索,查到16篇采用日常生活能力对中风针灸康复疗效进行评价的文献;用“针灸+生存质量”检索,查到有10余篇文献采用生存质量对针灸治疗脑血管病、中风后抑郁、血管性痴呆进行疗效评价。随着现代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质量等结局评价(outcome assessment)指标已经成为国际医学界评价某种干预措施是否有效的研究热点[7]。世界卫生组织更是将终点指标提到了与临床研究的随机、对照、盲法原则相同的高度[8]。脑病的针灸疗效评价也在逐渐向结局指标靠拢。

  4  治疗方法丰富多彩

    脑病病种广泛,症状错综复杂,许多病种现代医学不仅尚无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且已有的治疗方案对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针灸疗法简便效廉、副作用极小,在脑病的治疗中充分展示了自身特色。由于针灸疗法本身方法众多,因此,在近20年的脑病针灸临床研究中,针刺、电针、头针、耳针、艾灸、梅花针、拔罐、穴位注射、眼针、磁疗、穴位埋线、刺络、粗针、舌针等多种多样的治疗方法均有报道。其中较为突出的有醒脑开窍法、靳三针疗法和头针疗法等。醒脑开窍法自石学敏院士1972年创立以来,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及疏通经络为辅”作为治疗法则,通过科学的针刺配方和手法量化操作,已经发展成为一整套科学、系统、规范的以中风病为主的各种脑病的针刺方法;靳三针疗法是靳瑞教授通过40余年的临床实践,反复、研究而形成的以“三针”穴位配伍治疗为特色的针刺疗法;头针疗法的研究不仅涉及焦氏头针、方氏头针、朱氏颅针以及国标头针方案的临床研究,还包括头电针等综合方案的临床研究。

  5  机制研究不断深入

    针灸机制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集中在动物实验,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先进检测手段的出现,针灸研究不断引入新的研究技术,特别是无创伤性脑功能检测技术,以从脑功能变化情况及其特征揭示针灸作用机制[9?16]。如经颅多普勒、脑电图、事件相关电位、磁共振、功能磁共振、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正发射断层扫描等研究技术的运用,较好地排除了过去动物实验研究因经络、腧穴、针灸操作与人体种属差异所造成的缺陷,为脑病针灸治疗作用原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相继完成的合谷、太冲、光明、足三里、阳陵泉、内关、阴陵泉、伏兔、太溪、申脉、委中、三阴交等穴位的脑功能成像以及在老年痴呆、抑郁、戒毒、痛症等领域的针灸临床机制研究中,获取了大量有意义的发现,与过去的动物实验研究结果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相互完善,不仅为脑病针灸作用原理提供了一条崭新的研究途径,而且以针刺与各种神经影像技术相结合所获得的研究成果为国际神经信息学数据共享平台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推动了该领域研究的持续深入。

  6  展  望

    脑病的针灸临床研究在近20年的历程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今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笔者认为,脑病的针灸临床研究今后应再接再厉,发挥针灸疗法的优势特色,深入推进。在临床研究病种方面,可从常见病、多发病向疑难病、重大疾病深入,并探索脑病中的针灸优势病种或优势病症(证);在研究方法上除继续沿用RCT这一评价临床疗效的金标准研究方法外,应逐步结合针灸自身特色,建立新的研究方法体系;研究内容在进一步深入的同时,应进行整体综合方案的优化,从单一症状、证候向疾病全方位的目标靠拢,重点向神经康复、社会功能康复以及终点结局方向深入;临床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必须遵循临床疗效决定一切的原则,不断创新,发掘新方法,形成新方案,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促进脑病针灸临床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在机制研究方面,继续引入先进的无创伤技术,以脑病作为突破口,使针灸机制研究逐步从动物向临床转移,以解决由于动物和人类种属以及经络、穴位、接受针刺敏感性等各种差异引发的相关问题,为针灸治病的作用原理提供更为直接、可靠的证据。另外,在脑病针灸临床研究全面、系统、深入开展的同时,呼吁应尽快建立脑病针灸临床研究中心,搭建数据共享平台,推动研究成果共享,以促进针灸治疗脑病研究的国际化、化和信息化进程。

【】
    1 Pang Y, Li BL, Nong ZN. Analysis on clinical data of 1 388 cases in the ward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Zhongguo Zhen Jiu. 2002; 22(5): 343?345.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庞勇, 李保良, 农泽宁. 针灸病房患者1 388人次临床资料分析. 针灸. 2002; 22(5): 343?345.

  2 Lai XS. Acupuncture and cerebrosis.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6: 3. Chinese.

  赖新生. 针灸脑病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3.

  3 Liang FR, Wu X. The developmental status and prospect of the scien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broad. Zhongguo Zhen Jiu. 2006; 26(2): 79?82.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梁繁荣, 吴曦. 国外针灸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国针灸. 2006; 26(2): 79?82.

  4 Li N, Wu B, Wang CW. A 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for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ment of insomnia. Zhongguo Zhen Jiu. 2005; 25(1): 7?10.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李宁, 吴滨, 王成伟. 针灸治疗失眠症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中国针灸. 2005; 25(1): 7?10.

  5 Wu B, Liu Y, He J, et al.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nd quality evaluation of clinical research reported in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linic. Zhen Jiu Lin Chuang Za Zhi. 2001; 17(1): 3?5. Chinese.

  吴滨, 刘屹, 何竟, 等. 循证医学与《针灸临床杂志》临床研究质量评价. 针灸临床杂志. 2001; 17(1): 3?5.

  6 Wu B, He J, Li N, et al.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nd quality evaluation of clinical research reported in Journal of Chines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Zhongguo Zhen Jiu. 2000; 20(8): 504?506. Chinese.

  吴滨, 何竟, 李宁, 等. 循证医学与《中国针灸》临床研究报道的质量评价. 中国针灸. 2000; 20(8): 504?506.

  7 Levin JS, Glass TA, Kushi LH, et al.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research on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A methodological manifesto. NIH Office of Alternative Medicine. Med Care. 1997; 35(11): 1079?1094.

  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onsultation meeting o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medicine: harmonizing the two approaches. Beijing: 1999: 16.

  9 Li YH, Jiang GH, Pan WY, et al.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surround needle with MRI location therapy in treating post?stroke hemiplegia. Zhongguo Zhen Jiu. 2000; 20(2): 73?74. Chinese.

  李艳慧, 江钢辉, 潘文宇, 等. MRI定位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 中国针灸. 2000; 20(2): 73?74.

  10 Wang F, Ouyang G, Jia SW. Investigation on effects of acupuncture at scalp motor areas of different sides on cerebral blood flow in the patient of stroke by means of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Zhongguo Zhen Jiu. 2004; 24(5): 343?346.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王凡, 欧阳刚, 贾少薇. 用单光子发射CT观察针刺不同侧头皮运动区对中风患者脑血流量的影响. 中国针灸. 2004; 24(5): 343?346.

  11 Xu JY, Wang FQ, Chen Y, et al. Study of Alzheimer's disease cognition and brain function image with acupuncture. Wu Jing Yi Xue. 2003; 14(1): 14?15.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许建阳, 王发强, 陈燕, 等. 针刺治疗老年性痴呆及脑功能成像的研究. 武警医学. 2003; 14(1): 14?15.

  12 Fu P, Jia JP, Wang M. Acupuncture at shenmen acupoint for brain functional MRI of patients with Alzheimer disease. Zhongguo Lin Chuang Kang Fu. 2005; 9(1): 120?121.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付平, 贾建平, 王敏. 针刺神门穴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影响. 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1): 120?121.

  13 Hou JW, Huang WH, Wang Q, et al. Functional MRI studies of acupuncture analgesia modulating within the human brain. Zhonghua Fang She Xue Za Zhi. 2002; 36(3): 206?210.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侯金文, 黄蔚皓, 王青, 等. 针刺镇痛的脑功能MRI研究.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2; 36(3): 206?210.

  14 Ai L, Dai JP, Zhao BX, et al. Investigation of analgesic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a MRI study. Zhongguo Yi Xue Ying Xiang Ji Shu. 2004; 20(8): 1197?1200.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艾林, 戴建平, 赵百孝, 等. 针刺镇痛机制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4; 20(8): 1197?1200.

  15 Xu WG, Jia SW, Gao FT. Progress in acupuncture image. Shenzhen Zhong Xi Yi Jie He Za Zhi. 2001; 11(2): 122?123. Chinese.

  徐文贵, 贾少微, 高凤桐. 针刺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 11(2): 122?123.

  16 Ouyang G, Dong GR, Jia SW. Application and prospect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ique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Zhongguo Zhen Jiu. 2004; 24(4): 291?294.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