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加小剂量化疗治疗慢性原发性骨髓纤维化10例的临床观察
【关键词】 骨髓纤维化 医学 传统 临床研究
Keywords: myelofibrosis; medicine, Chinese tradi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慢性原发性骨髓纤维化(chronic idiopathic myelofibrosis, CIMF)是骨髓增殖性疾病,属难治性血液系统疾病,病因未明,临床以进行性贫血、脾脏显著增大为主要表现,预后差。迄今国内外尚无特效性方法,故报道较少。我们采用中医药为主,伍用小剂量化疗药物治疗,获得显著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0年11月~2007年12月间收治于解放军第210中医血液科住院及门诊治疗的CIMF患者10例,符合张之南等《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CIMF诊断标准,采用中药为主坚持治疗达1年以上者。剔除标准:合并心、脑、肝、肾等严重原发病或并发症,对本治疗方案药物过敏者。
1.2 一般资料 10例患者,其中男2例,女8例,年龄43~77岁,43~49岁者3例,50~59岁者2例,60岁以上者5例,中位年龄60岁。病程36~148个月,中位病程66个月,疗程15~85个月,中位疗程60个月。
1.3 治疗方法
1.3.1 诱导缓解治疗 全部患者均服用以下药物进行诱导缓解治疗。
1.3.1.1 复方黄黛片 复方黄黛片(由雄黄、青黛、丹参、太子参组成,安徽天康制药厂生产,批准文号为皖药制字Z20060006),12~18片/d,分3次饭后口服,每周服5 d,连续服用。
1.3.1.2 化纤生血方 化纤生血方由生地黄30 g、醋炙鳖甲15 g、乌贼骨20 g、苏叶20 g、苏子20 g、党参30 g、白术30 g、茯苓15 g、甘草5 g组成。治则:滋阴清热,软坚散结,补气生血。该方为治疗CIMF的基础方剂,临证可随症加味。随证加减:腹胀,加陈皮15 g、姜半夏10 g;易出汗,加黄芪30 g、防风10 g;脾区隐痛,加赤芍20 g、柴胡10 g。服药方法:每剂水煎200 ml,分早晚2次服用。每周服5剂,连续内服至缓解。缓解期维持治疗可每周服药3~4剂。
1.3.1.3 白消安片 白消安片(上海华联制药有限公司,沪卫药准字1995?012044号,2 mg/片),2 mg/次,1~2次/d,口服,连续服用,直至完全缓解。应用白消安有不良反应时可改服羟基脲(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1289号,0.5 g/片)0.5 g/次,1~3次/d,连续服用,或每周服5 d,直至完全缓解。
1.3.1.4 地塞米松片 地塞米松片(通化东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24218号,0.75 mg/片)1.5 mg/次,1次/d,口服,连续服用,直至完全缓解。
1.3.1.5 对症支持治疗 依据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如感染、贫血、消化道反应等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
1.3.2 缓解后治疗 经诱导缓解治疗获得缓解后,继续进行以下治疗2年以上。
1.3.2.1 复方黄黛片 8~12片/d,分2次,早、晚饭后服,连续服用20~30 d,间隔30 d再服。
1.3.2.2 化纤生血方 方药用法、用量同前,每周服5 d。
1.3.2.3 羟基脲 0.5~1.0 g/d,口服,每周服3 d。
1.3.2.4 地塞米松 1.5 mg/d,连续口服,或每周服5 d。
1.4 评定指标
1.4.1 临床症状的观察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乏力、腹胀、盗汗、肝、脾、舌、脉等)的变化。
1.4.2 血象的观察 观察治疗前后外周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含量,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和血小板(platelet, PLT)计数及细胞形态的变化。
1.4.3 骨髓增生程度的观察 用以判断机体造血的一般情况,通过有核细胞的多少反映骨髓增生程度。采用低倍镜下观察的五级划分法表示其增生程度:增生极度活跃、增生明显活跃、增生活跃、增生减低和增生重度减低。
1.4.4 骨髓活检指标 骨髓纤维化的的诊断主要依靠骨髓活检,所以骨髓活检成为诊断和判定骨髓纤维化程度的客观依据。
1.4.4.1 骨髓纤维组织增生程度 骨髓纤维化增生程度按陈文杰等[2]的分类法分型。(1)细胞期。骨髓纤维细胞及纤维母细胞增生,总面积约占切片的1/3。粒、红系细胞各阶段均可见增生,各阶段比例无明显异常,巨核细胞数量可多可少,以成熟多核叶巨核细胞多见,变性巨核细胞及裸核巨核细胞亦常见。有多少不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网状纤维染色“+++”。(2)胶原形成期。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总面积约占切片的2/3,呈弥漫或斑块状,背景呈红色(胶原增多)。粒、红系细胞显著减少,网状纤维染色“+++~++++”。淋巴细胞、浆细胞很少,裸核巨核细胞多见。(3)骨硬化期。胶原纤维广泛增生,呈束状或不规则走向。造血细胞显著减少甚至消失,偶见裸核巨核细胞。骨小梁增宽,间隙变窄。网状纤维染色“++++”。
1.4.4.2 骨髓造血细胞增生程度 以骨髓细胞增生三级分法为标准[3],增生大于50%为增生明显活跃;增生在25%~50%为增生活跃,<25%为增生减退。
1.4.5 疗效判定指标 依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提出修订疗效标准。(1)完全缓解:临床无症状,脾缩小,达肋下2 cm以内;血细胞数量在正常范围,无幼稚粒、幼稚红细胞;骨髓增生程度正常;骨髓活检示增生纤维吸收;1年以上无复发。(2)好转:临床无症状,脾缩小达1/2或以上;血细胞数量在正常范围,无幼稚粒、幼稚红细胞;骨髓增生程度正常;骨髓活检示增生纤维部分吸收。(3)进步: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脾较治疗前缩小,但未达1/2;血细胞数至少一项达正常范围,幼稚粒、幼稚红细胞较治疗前减少1/2或以上。(4)无效:未达进步标准者。
2 结 果
2.1 治疗后临床症状 10例均以疲乏无力为主要症状,治疗后乏力消失7例,减轻3例;10例腹胀患者治疗后腹胀无缓解1例,明显减轻1例,消失8例;4例伴心悸、气短,治疗后均消失;2例需输血维持者均脱离输血;9例脾肿大(肋下4~18 cm)患者,治疗后6例恢复正常,3例脾脏缩小(1~17 cm);2例肝肿大(肋下1~2 cm)患者治疗后均恢复正常;10例患者均有舌质黯淡或黯紫,治疗后7例消失,3例减轻,3例舌面瘀点,2例消失。
2.2 治疗后血象 治疗前血细胞计数:白细胞<4×109/L者3例;≥4×109/L,<10×109/L者2例;≥10×109/L,<20×109/L者3例;≥20×109/L者2例。血红蛋白正常(女110 g/L~150g/L,男120 g/L~160 g/L)者5例,低于正常(女<110 g/L,男<120 g/L)者5例。血小板计数<100×109/L者2例,8例正常。治疗后血细胞计数:白细胞<4×109/L者1例;≥4×109/L,<10×109/L者7例;≥10×109/L,<20×109/L者2例。血红蛋白正常者8例,低于正常者2例。血小板计数<100×109/L者2例,8例正常。
10例患者外周血中,2例见原始粒细胞,分别占白细胞总数的2%、8%,早幼粒细胞分别占3%、5%;7例见中幼粒细胞,占1%~23%,晚幼粒细胞占1%~8%;7例出现中、晚幼红细胞,成熟红细胞畸形增多(泪滴样、逗点样、盔形、生芽形、三角形、球形、巨形红细胞、多色性红细胞、红细胞碎片等)。
2.3 后骨髓增生程度 治疗前骨髓穿刺干抽2例,骨髓象示骨髓增生程度活跃4例,低下3例,极度低下1例;粒系增生明显活跃1例,活跃5例,减低2例;红系增生活跃2例,减低3例,明显减低4例,7例成熟红细胞呈椭圆形、泪滴状或逗点状。治疗后骨髓象恢复正常造血5例,2例增生活跃,3例增生减低,其中2例粒系增生活跃,2例红系、巨核增生低下,1例单纯红系增生略低下。
2.4 治疗后骨髓活检指标 治疗前细胞期1例,胶原形成期5例,硬化期4例。治疗后4例硬化期患者中2例纤维组织增生正常,1例转为胶原形成期,1例仍为硬化期;5例胶原形成期患者2例骨髓活检恢复正常,2例转为细胞期,1例胶原形成期明显好转。1例细胞期骨髓活检明显好转。
2.5 临床疗效 完全缓解4例,疗程60~85个月;好转3例,疗程44个月;进步3例,疗程21~36个月。其中1例细胞期患者经25个月疗程达进步;5例胶原形成期患者达完全缓解2例(疗程79~85个月),好转2例(疗程15~73个月),1例进步(疗程62个月);4例硬化期患者达完全缓解2例(疗程60~63个月),好转1例(疗程36个月),进步1例(疗程35个月)。
3 讨 论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是以骨髓中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纤维沉积,骨髓造血功能障碍,伴脾、肝等器官髓外造血为特征的一组疾病。本病属血液系统少见难治疾病,发病年龄多在50~70岁,男性略高于女性。我院自2000年11月以来收治骨髓纤维化患者共14例,年龄在43~69岁,大于50岁者5例,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发病情况还需在以后病例积累中继续补充统计。
在中医学古籍中,无“骨髓纤维化”一名。我所据多年临床所见,综合骨髓纤维化患者临床表现、胁下痞块及病理特征,认为应命名为“骨痿”,亦称“肾痿”,系痿证之一。
骨痿的发病,多为毒热内蕴伤肾,日久阴精耗损,髓枯毒瘀而致。肾为先天之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血气乃行。”说明精髓化生血液的造血作用,主要取决于肾。肾气充足,骨充髓满,精血旺盛,生化不息。若毒热伤肾,阴精耗损,日久必骨枯髓虚,精血化生乏源,精亏血少。毒热日久,热郁血瘀,致肝脾瘀滞,形成胁下积块,阻碍气血运行,日久脾气必虚,运化无力,气血生化无源。最终形成脾肾两虚,肾阴不足,气血俱虚的虚损证候。故本病病证为“肾阴亏竭,毒热瘀髓”。
本病常表现为疲乏少力,腹胀纳呆,头晕头疼,心烦易怒,可见鼻衄,齿龈出血,胁下癥块,常以左胁明显,面色暗黑,或苍白,舌暗红或红少苔,脉细数,尺脉弱。医学已认识到,骨髓纤维化患者多伴肝脾肿大,为骨髓纤维组织增生,造血组织减少,肝脾代偿造血所致。病检查发现,本病患者脾脏纤维组织增生明显,常有红髓扩张和髓外造血,淋巴细胞和粒、红、巨三系细胞均增生。肝脏亦有髓外造血,随病情进展,髓外造血进一步增加。肝、脾、骨髓中皆有纤维组织增生,为毒热瘀滞肝、脾所致,表现为肝、脾肿大。骨髓纤维化患者久病至后期,骨髓造血功能极度低下,三系减少,出现诸多虚损症状,正如《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所言“精气夺则虚”。毒热内蕴,肾虚阴精耗损,精亏血少,故表现出一派阴血亏虚证候。因瘀则胁下痞块,面色暗黑,舌暗红;气滞则腹胀;脾气运化无力则纳呆;气虚瘀阻而头晕头疼;无力统摄则血溢脉外而鼻衄,齿衄;阴亏血少则舌红少苔,脉细数;肾虚必尺脉弱。综观骨髓纤维化患者整个病程,早期以“实”为主,中期“虚实夹杂”,晚期则以“虚”为主。《难经》云“损其肾者益其精”。故治疗原则宜滋阴清热、软坚散结、补气生血。采用经验方“化纤生血方”,并用复方黄黛片为主,同时配合小剂量羟基脲、糖皮质激素治疗骨髓纤维化,收效甚佳,治疗慢性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达1年以上的10例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完全缓解4例,好转3例,进步3例。
白消安为周期非特异性细胞毒药物,对G1及M期作用明显,适用于巨脾症、白细胞和血小板正常或增多,骨髓处于增生阶段的患者[4]。单用白消安可使肿大之脾脏缩小、但也可使白细胞和红细胞降低,使贫血加重。因此我们临床选用小剂量,且用药过程要严密观察血象,及时调整用量,日量不宜大于4 mg。在应用过程中有2例CIMF患者骨髓出现造血抑制,反复感染,及时停服白消安,并改服羟基脲。
羟基脲是一种核糖核苷酸二磷酸还原酶抑制剂,是S期周期特异性药物。有报道其对早期患者可能有逆转骨髓纤维化作用[5]。适用于巨脾症、白细胞和血小板正常或增多,长期使用可使脾脏缩小、白细胞降低,但对改善贫血作用不明显[5]。
糖皮质激素治疗骨髓纤维化有学者认为适于伴溶血者,或血小板明显减少伴出血者可试用。亦有报道应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骨髓纤维化,可刺激骨髓造血功能,抑制骨髓纤维化的进展,还能明显抑制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减少血小板的破坏,收效迅速[6]。
我所依据骨髓纤维化的临床表现、发病基础,以中医基础理论指导组方,用化纤生血方、复方黄黛片治疗骨髓纤维化,取其解毒清热、滋阴软坚、活血化瘀、生血复髓,同时配合小剂量化疗药物的细胞毒作用,糖皮质激素刺激骨髓造血、阻止纤维化及减少血小板的破坏,收到较好的效果,可作为以中药为主治疗骨髓纤维化的良好的治疗方案,供同行。
【参考】
1 Zhang ZN, Shen T. Standard of diagnosis and curative effect of hematopathy. 3rd ed.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7: 261?263. Chinese.
张之南, 沈悌.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 第3版. 北京: 出版社. 2007: 261?263.
2 Chen WJ, Chen HS. Clinical pathology of hematopoiesis system diseases. Beijing: United Publishing House of Beijing Medical University and Chinese Union Medical University. 1997: 59?60. Chinese.
陈文杰, 陈辉树. 造血系统疾病临床病理学.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7: 59?60.
3 Pu Q, Li SJ, Yang MR, et al. Bone marrow biopsy pathology. Haerbin: Heilongjia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ublishers. 1993: 40?54. Chinese.
浦权, 李世俊, 杨梅如, 等. 骨髓活检病理学. 哈尔滨: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40?54.
4 Deng JD, Yang CL. Deng jiadong clinical hematology. Shanghai: Shanghai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ublishers. 2001: 1177. Chinese.
邓家栋, 杨崇礼. 邓家栋临床血液学.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1177.
5 Luo SK, Hong WD. Blood and hematopoiesis system diseases.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s Publishing House. 1999: 130?135. Chinese.
罗绍凯, 洪文德.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 130?135.
6 Su L, Zhang XH. Observation of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hign?dose methylprednisone in treating chronic idiopathic myelofibrosis. Guangdong Yao Xue. 2000; 10(4): 41?42.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