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2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华旭东 朱晓秋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剂型

 近年来,随着药物种类、剂型的不断增加,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和药源性疾病已受到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关注。ADR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现就452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邵逸夫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452例ADR报告,其中男性247例,女205例,年龄13~79岁,平均(50.31±5.40)岁。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临床表现以及发生ADR药物的类别及影响脏器等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

  2 结果

  2.1 不同给药途径与ADR的发生

  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为298例(65.93%),口服给药139例(30.75%),肌肉给药8例(1.77%),皮下给药2例(0.04%),其它途径5例(0.11%)。

  2.2 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发生率

  所报告的ADR病例中共涉及71种药品,其中单一用药有353例、合并用药99例。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发生率情况、ADR发生率前10位的药物及ADR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见表1、2、3。

  由表1、2、3可见, 抗感染药物是引起ADR最多的药品种类,占34.29%,其次是心血管系统,占18.14%,消化系统,占10.84%。在前10位的药物中,氟喹诺酮类药物的ADR发生率最高,如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ADR所涉及的器官/系统主要是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其次是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

  3 讨论

  在452例ADR报告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多在30~60岁之间,60岁以上患者占16.15%, 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的血浆与药物的结合能力、药物代谢及排泄速度不同。致使引发ADR的几率、严重程度均不同。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对老年患者ADR的监测工作将成为ADR研究领域的重点。

  氟喹诺酮类药物以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不易产生耐药性,与其它抗菌药物之间交叉耐药少,使用方便等优势,目前在各种抗感染中应用相当广泛。随之而来的不良反应也日渐增多,主要影响到皮肤及附件、消化、神经、心血管、呼吸、血液、泌尿等系统。452例ADR中,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ADR有127例(28.10%):其中皮肤及附件反应60例,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消化系统反应36例,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干;神经系统反应16例,主要表现为幻觉、昏睡、失眠、烦躁、发热;心血管系统反应8例,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胸闷、血压升高/下降、昏迷;局部反应7例,主要表现为静脉炎、局部器官充血、红肿。较高的ADR发生率提示,在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应重视其不良反应的严重危害性,选择适宜的剂量和给药途径,以避免或减少严重的ADR发生。

  本次分析结果中氨甲环酸注射液引起的ADR为33例(7.30%)。氨甲环酸为合成的氨基酸类抗纤溶药,与纤溶酶原或纤溶酶的赖氨酸结合区有高度亲和力,故能竞争性抑制纤维蛋白的赖氨酸与纤溶酶结合,从而抑制纤维蛋白凝块的裂解,产生止血作用[1]。临床使用此药品时应尽可能的放慢滴速,建议将该药的输液速度控制在每0.5g不少于40min,以减少因输注过快引起的不良反应。
  
 

【】
    1 陈新谦, 金有预, 汤光. 新编药物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46.

  2 蒋宇利, 冯琳, 欣宁. 2003年我院40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3, 13(6):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