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敏感点配合扳法治疗肩周炎60例
作者:陈春海,王海涛,许广里
【关键词】 针刺敏感点/针灸疗法;扳法/按摩疗法;肩周炎
肩周炎,又称“冻结肩”“五十肩”“漏肩风”“凝肩”等,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男女之比约为1:1.26,发病率为成人的8%-10%,冬春两季为多发季节。其临床表现主要是疼痛和功能障碍。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于2006年3月-2007年10月,选择60例肩周炎患者,来自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针灸科门诊及疗区。
1.2 诊断标准 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多于男,右肩多于左肩,多为慢性发病;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被痛醒,但较少肿胀,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甚则肩臂肌肉萎缩。查体:肩峰下广泛压痛,肩关节外展、上举、外旋、后伸、后背上抬动作受限,不能做脱衣、梳头、洗脸等动作;有慢性劳损、感受风寒或外伤史;病理分型为单侧或双侧肩周炎;起病或病情发作不超过6个月者[1]。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2)排除由明显颈椎病、骨折、韧带断裂、肩关节结核、肿瘤或胆囊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引起的肩部疼痛患者。
2 方法
患者取坐位,医者在患侧下肢足三里至下巨虚的足阳明胃经循行线上进行按压寻找一敏感点(某处有条索状物或疼痛酸胀较为敏感处)。随即用28号3.0寸的不锈钢针进行常规消毒后,术者双手持针直刺2寸,得气后,用捻转泻法,速度逐渐增快至约每分钟110次,行针1 min后留针,每次留针30 min。接着术者用放松手法放松肩部,然后对患肩采用外展、内收和后旋扳法,再用双手在患肩部和前臂以拍打法、搓法、摩法结束单次手法治疗。每个疗程10 d,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肩部疼痛症状消失,动作自如,上臂上举≥150°,前伸≥90°,外展≥90°,肩关节功能恢复正常,肌肉萎缩基本恢复;显效:肩关节疼痛症状消失或偶有酸痛,上臂上举≥130°,前伸≥75°,外展≥75°,肩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肌肉萎缩有所好转;有效:肩关节疼痛症状减轻,上臀上举≥110°,前伸≥60°,外展≥60°,肩关节活动范围增大;无效:肩关节疼痛症状无明显好转,上臂上举、前伸和外展运动改善之和≤30°[1]。
3.2 治疗结果 60例治疗两个疗程后,治愈40例,占66.67%,显效10例,占16.67%,有效9例,占15%,无效1例,占1.66%,总有效率98.34%。
4 讨论
肩关节周围炎为临床常见病,多与劳损及受寒有关,起病缓慢,病程长,特征是肩部疼痛及关节活动障碍,凝而不能动。主要病理变化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进行性充血、水肿,纤维化及胶原纤维的退行性变,失去弹性,短缩及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硬化,喙肱韧带挛缩限制了肱骨外旋;冈上、冈下肌及肩胛下肌挛缩;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局部出现条索状物,使肩关节活动受限。关节囊早期纤维变性,晚期关节囊严重收缩。的目的是消炎止痛,防止粘连,恢复肩关节活动功能。针刺敏感点疗法是基于中医“以痛为腧”和“上病下治”的经筋理论来调理经筋,可以达到“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及“温经止痛”的治疗目的。其间运用扳法可使肩周围软组织的粘连快速松解,肌肉痉挛得到松弛,疼痛缓解,功能障碍进一步得到恢复。本组60例肩周炎患者采用针刺敏感点配合扳法取得了98.34%的有效率,且无副作用及并发症发生,说明针刺敏感点配合扳法对肩周炎的治疗效果理想,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