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方案对慢性乙肝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樊冬梅 任宝琦 刘凤斌   

【摘要】  目的:通过对中西医结合方案的临床观察,探讨抗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研究,8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2例和对照组34例,试验组以拉米呋啶加中药健脾活血方药,对照组以拉米呋啶治疗,治疗24周后测定肝纤维化以及免疫指标。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84.61%,显效率26.92%;对照组总有效率70.59%,显效率20.59%,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通过调节细胞免疫功能,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指标,起到抗纤维化的作用。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 中西医结合疗法;@软肝抗纤方 治疗应用
  

  寻找有效的抗肝纤维化药物和治疗方法以阻断和逆转肝纤维化是目前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治疗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现将我科应用传统西药拉米呋啶抗病毒基础上,结合口服健脾活血方药治疗后,对慢性乙型肝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异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样本来源  按就诊的顺序随机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肝病门诊2006年5月-2007年5月期间接诊的CHB并伴有肝纤指标异常的患者86名,男75例,女11例。文化程度:博士后1例,硕士6例,大学(含大专)50例,中学(含中专)27例,小学2例;平均年龄(31.25±10.11)岁。

  1.2  入选标准  按2000年传染病与寄生虫学会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同时符合以下条件:(1)年龄在16-70岁;(2)1周内未服用抗精神病药物;(3)小学以上学历;(4)既往无精神病史现无合并其他心身疾病史;(5)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LN、IVC、PCⅢ4项中两项以上异常;(6)CHB患者中不包括重症肝炎、肝硬化患者;(7)符合《2000年拉米呋啶临床应用指导意见》治疗对象标准者[2]。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将86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拉米呋啶加中药治疗组)52例,对照组(拉米呋啶治疗组)3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情况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2  给药方法  对照组:口服拉米呋啶片剂,100 mg 片,每日1片。试验组:在按对照组方法服用拉米呋啶的基础上,加服我院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自拟软肝抗纤方健脾活血(太子参30 g,白术15 g,茯苓15 g,萆?10 g,炒鳖甲30 g,土鳖虫(研末冲服)3 g,丹参18 g,楮实子12 g,菟丝子12 g)。观察期间不服用保肝及其他抗病毒肝炎药物,因特殊原因需服用其他药物时给予记录。

  2.3  观察指标  (1)症状体征;(2)实验室指标:纤维化指标:Ⅲ型胶原、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酶(HA)等,治疗前、后各检查1次。免疫指标:IgG、IgM、IgA、CD+3、CD+4、CD+8、CD+4 CD+8,治疗前、后各检查1次。

  2.4  疗程  24周为1疗程。

  2.5  疗效标准  参见2000年西安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判定标准。显效:主要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60%以上,或未达此标准,而Ⅳ?C、PCⅢ、LN 3项中有两项较治疗前下降60%;有效:HA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40%以上,或Ⅳ?C、PCⅢ、LN  3项中有两项较治疗前下降40%;无效:未达上述标准者。

  2.6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2.0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进行统计描述,计量资料采用(±s)进行统计描述。

  3  结果

  3.1  两组前后对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改善情况(略)

  注:与同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

  3.2  两组治疗前后对免疫指标的影响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指标改善情况(略)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3  两组纤维化指标改善结果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纤维化指标疗效结果比较(略)

  4  讨论
    
  软肝抗纤方是我院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根据肝脾相关理论制定的治疗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经验方。肝脾相关理论是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指导着肝系病症的临床实践。邓老认为,生理情况下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系统内部、脏腑系统之间存在着横向、纵向和交叉的联系,相互促进与制约,以发挥不同的功能,协调机体的正常活动;在病理情况下,五脏又相互影响,简而言之五脏相关。而在肝系病症中,又以肝脾相关最为密切。邓老在系统研究脾胃学说及化瘀疗法后提出治疗肝纤维化当从脾论治的治疗大法[3],认为其病理变化主要以气虚血瘀为主,治则立足于健脾益气为主,软坚化瘀、调补肝肾等为辅,但始终不离健脾之旨。肝实质细胞的损伤及机体免疫机能的变化在肝纤维化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健脾为主,活血为辅的中药处方可起到从整体上调节免疫功能从而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通过对8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观察显示:中西医结合方案与单纯西医抗病毒治疗方案比较,可明显升高CD+3、CD+4、CD+4 CD+8的水平,可降低IgG,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在纤维化指标的改善方面,中西医结合方案在降低HA、LN、Ⅳ型胶原指标,抗纤维化疗效等方面都优于单纯西医抗病毒方案。说明其作用的显现可能与免疫调节有密切的关系,但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56-62.

  [2]拉米呋啶临床应用专家指导小组.2000年拉米呋啶临床应用指导意见[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249-250.

  [3]邓铁涛.邓铁涛医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