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中风早期应用疏血通注射液验案分析
【关键词】 疏血通注射液 应用;脑出血 中医药疗法;破血化瘀法
患者李某,男,50岁,住院号:105928。于2000年12月18日以“左侧肢体不遂伴语言蹇涩10 h”为主诉入院。10 h前患者起床时自觉左侧肢体无力,语言不清,当地诊所给予20%甘露醇注射液250 mL快速静脉滴注后无好转而来我院。入院时左侧肢体不遂,语言蹇涩,头痛,大便一日未行。查体:体温36.6℃,脉搏6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60/100 mmHg,心肺无异常,神经系统检查:嗜睡,不完全运动性失语,双额纹对称,双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存在,左鼻唇沟浅,伸舌左偏,左上下肢肌力3级,肌张力不高,左腱反射迟钝,病理反射未引出,脑膜刺激征(-),舌质暗,苔白厚,脉沉滑。头部CT扫描见右外囊至内囊放射冠区出血病灶,出血量约22 mL。立即给予醒脑静注射液20 mL、清开灵注射液40 mL、疏血通注射液6 mL分别加生理盐水250 mL,每日1次静点。活血熄风化痰中药汤剂口服。方剂组成:水蛭、川芎、大黄、胆南星各10 g,石菖蒲、郁金、?莶草各30g,瓜蒌15g,琥珀粉、珍珠粉各3g,每日1剂。12月20日,患者意识清楚,停用醒脑静注射液。12月21日,左侧肢体肌力为4级,疏血通注射液用量改为每次8 mL;12月30日,左侧肢体肌力5级,复查头CT显示,出血吸收2/3;2001年1月12日,舌质淡红,苔白,脉沉滑,血瘀证候明显减轻,停用疏血通注射液;1月17日,患者自觉症状均消失,头部CT显示出血全部吸收,康复出院。随访至今未复发,目前仍然参加体力劳动。
按:出血性中风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所致,其血肿周围组织水肿和继发性神经元损伤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1-3]。任继学教授在长期的中医脑病临床实践中发现,出血性中风的病人存在着严重的血瘀证候,他结合唐容川“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有瘀血”的论断,对本病的病机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脑出血后“血液稽留而成积,聚而为瘀肿。血瘀水肿,津必外渗,化水,生痰,毒自内生,毒害脑髓”[4]是其主要病机。所以,祛瘀以消除脑内血肿是治疗脑出血的第一要务。通过对241例脑出血病人采用破血祛瘀,泻热醒神治法,加快了血肿的吸收,从而缩短病程,总有效率达80.5%[5],且对患者的预后疗效有很大的提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一个重大突破。疏血通注射液由水蛭、地龙提炼而成。水蛭性猛而力峻,为破血逐瘀之良药。张锡纯认为本品“但破瘀血而不伤新血”,具有破血祛瘀,通经活络的功效。其中所含有的水蛭素是一种凝血酶抑制剂;能够与凝血酶形成非共价复合物使其丧失活性,特异性的抑制凝血酶,从而减轻凝血酶导致的脑组织损伤性改变[1]。
【】
[1]娄继宇,杨霄鹏,李建章,等.水蛭素对抗脑出血后脑水肿作用机制的研究[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7(1):1.
[2]Siddique MS,Fernandes HM,Arene NU,et al.Changes in cerebral blood flow as measured by HMPAO SPECT in patients following spontaneous intracerebal hemorrhage[J].Acta Neurochir Suppl,2000,76:517-520.
[3]刘 群,田 晶,朱 辉,等.脑出血血肿周边局部脑血流量经时动态变化及Xe?CT的改变[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7,40(4):259.
[4]任继学,杨明信,张桂芝.碥石集[M].长春:吉林技术出版社,1999:328.
[5]任继学.任继学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