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络酮合止晕饮治疗眩晕54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马正明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探讨纳络酮合止晕饮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用纳络酮2 mg每日1次静脉点滴,连用1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中药汤剂止晕饮每日1剂,连用1周。结果:治疗组54例,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50例,总有效率68.0%,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纳络酮结合止晕饮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眩晕较单用纳络酮效果好。

【关键词】  纳络酮 治疗应用;@止晕饮 治疗应用;眩晕 中西医结合疗法

    本文选择2003-2007年我院急诊就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104例,观察比较应用止晕饮结合纳络酮[1]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04例均在24 h内发病,均以眩晕为主诉,其中自觉旋转者62例,颈部位置改变诱发眩晕78例,眩晕发作伴恶心呕吐、出汗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纳络酮加止晕饮组)54例,男18例,女36例,平均年龄47.8岁;对照组(纳络酮治疗组)50例,男15例,女35例,平均年龄46.3岁。两组在性别、年龄、基础病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1996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分类及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除外颅内出血、肿瘤、炎症及椎基动脉(VBA)供血区域的梗死等,入选病例治疗前均经TCD检测发现两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低于正常,并有频谱离散度增大,血流声杂,部分出现涡流,异常度100%。血管波动指数(PI)基本正常。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配对成组t检验,率采用χ2检验。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用纳络酮2 mg加入5% GS 250 mL或NS 250 mL中每日1次静脉点滴;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中药汤剂止晕饮(葛根30 g,川芎20 g,法半夏10 g,茯苓10 g,白术10 g,僵蚕10 g,竹茹10 g,生地黄10 g,怀牛膝15 g,)每日1剂。均连用1周。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多谱勒超声诊断学》标准[2]。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椎?基底动脉供血恢复正常;有效: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改善;无效:上述症状无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无变化。

  3.2  结果  治疗组痊愈42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7%;对照组痊愈22例,有效12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68.0%;治疗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TCD检测结果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平均血流速度比较(略)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4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致动脉管腔变窄,或颈椎病导致椎动脉受机械压迫,发生狭窄或闭塞,或自主神经功能系统紊乱、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影响椎?基底动脉供血。医学认为脑缺血、缺氧后,脑内内啡肽浓度升高,其中活性最强的内源性β?内啡肽浓度增高,可引起眩晕发作。纳络酮为羟二氢吗啡酮的衍生物,是阿片受体纯拮抗剂而无激活性,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较吗啡和脑啡肽为强,能竞争性抑制并取代阿片样物质与受体结合,易进入血脑屏障,可与内源性内啡肽竞争阿片受体,阻断内啡肽对脑血管的作用,并调节儿茶酚胺和前列腺素的释放,解除小动脉痉挛,有助于改善脑组织的氧输送,保护神经元细胞膜Na+?K+?ATP酶活性,从而缓解眩晕症状[3]。
       
  止晕饮具有升阳化痰、熄风止晕之功。方中以大量葛根为主药取升阳止晕之效,现代研究表明,葛根素具有β?受体阻滞和降低血浆儿茶酚胺浓度的作用,能解除血管痉挛,同时调节前列环素(PGI2)和血栓烷A2(TXA2),并降低血浆粘度和血小板聚集率,起到扩张脑血管,改善脑循环的作用[4]。

【】
    [1]李云辉,梁瑞奇,罗晓阳,等.急性颅脑损伤后脑脊液中β?内啡肽、强啡肽A1?13、心纳素和P物质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危重病急救医学,1993,5(5):84-86.

  [2]焦明德,田家伟,任卫冬.临床多普勒超声诊断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78.

  [3]朱庆磊,吕欣然.葛根素的药及临床应用研究新进展[J].中草药,1997,28(11):693-696.

  [4]孙师钢,邓 悦.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中医药进展[J].吉林中医药,2007,27(4):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