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糖尿病患者自行注射胰岛素的护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凤,李宇奇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糖尿病;胰岛素;注射;护理

  近年来,我科接受注射胰岛素病人132例,均为2型糖尿病,男79例,女53例,平均年龄72.3岁。注射胰岛素时间2~19年。经过两年的观察和随访,注射部位无增生、无硬结,确保了胰岛素的正常吸收。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注射方法

    采用冲击式皮下注射,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注射部位皮下脂肪少,可用左手拇指食指捏起皮肤再行注射,否则注入肌肉层影响胰岛素吸收。针孔排列要按顺或逆时针或平行排列,以免重复至同一注射点。如果针孔距离近或近期反复注射同一点,就会使局部组织增生、肥厚,重者局部萎缩。长短效胰岛素混合使用时,应先抽短效再抽长效混匀后注射[1]。轮换注射部位定时间注射区域,保证药量准确,每次都要注射到皮下组织。不同的部位吸收的速度不同。腹部吸收最快,上臂较快,大腿前外侧较慢,臀部最慢。注射后根据吸收速度观察有无疲乏,饥饿,头晕,出汗,心慌等低血糖症状。一旦出现,轻者马上服用含糖的食品,重者立即静脉注射50%的葡萄糖20~40  mL,同时监测血糖变化,尽快使血糖接近正常水平。

  2  护理方法

  2.1  饮食护理 

  低糖低蛋白饮食。每日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5%,脂肪占总热量的25%~30%,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5%以下[2]。食盐日入量在6 g以内,每日三餐要严格控制,如果不够吃可用蔬菜补充,不吃零食、油炸食品、含糖量高的水果。限制饮酒,最好戒酒,因为酒精可使胰岛素加速分解引起低血糖。按时进餐,在注射胰岛素30 min准时准量进食,否则会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

  2.2  注射部位皮肤护理

  2.2.1  注射前观察局部皮肤的颜色,有无凸起、红肿(个别人有胰岛素过敏)是否有小出血点。注入肌肉层偶尔有出血,要调整进针深度,避开以前的硬结(多由以前针眼过密,不注重拉开距离所至)。间距均匀,有利于吸收。

  2.2.2  避免重复多次用同一注射笔式注射器。因重复用的针头会变形或变钝造成皮下组织的微型创伤,增大局部痛感及感染,剌激创伤组织释放生长因子,生长因子与胰岛素相遇,促使皮下脂肪形成硬结,不利于以后的注射,也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吸收。

  2.2.3  保持皮肤完整清洁,避免外伤,不用力抓搔皮肤表面,不要穿过紧的衣服,尽量穿棉质无剌激的内衣,经常换洗,保持清洁舒适。每天睡前用温水清洗注射部位,不要用力撮洗,要轻揉,以免损伤皮肤。每天按摩局部1~2次,每次10~15 min,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2.4  监测血糖 

  注射初期三餐前、后2 h,睡前连续监测,直到胰岛素用量调整至将血糖控制接近于正常。以后每周监测1~2 d,如果血糖不稳定还要连续监测。

  2.5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对糖尿病认识不足,在过程中,不是过于紧张(初期)就是不在意(未出现并发症前)致使治疗的依从性差,认为每顿饭前都要注射,定期监测血糖很麻烦[3]。通过心理指导让患者认识到注射胰岛素对控制病情的作用。正确的注射方法能减少许多并发症,减轻家庭负担,提高生活质量。这些要靠认真坚持来完成,这是一个考验毅力的疾病。鼓励病人适当运动,多听舒缓快乐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读书,多了解疾病发生过程,并发症预防、治疗的相关知识。对按要求注射的依从性有正确的认识,治疗上就会积极主动有效果。

  2.6  出院指导 

  在住院期间教会病人及家属注射方法。掌握注射部位及时间,轮换方法,局部观察,血糖监测,并做好记录。控制饮食,低血糖的处理。坚持运动,对控制病情有帮助。指导家属监督病人不要吃零食,不饮酒,对自控能力不强的病人多约束,即能减少住院次数又可以控制病情。

【】
    [1]贾 云.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及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9):864.

  [2]谭 超.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吉林医学,2007,28(1):70.

  [3]李亚云.糖尿病患者的健康[J].社区医师,2006,8(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