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胆囊切除术1150例
作者:周俊传,郝文立,董庆才
【摘要】 目的:探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1150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1150例均治愈,术后平均住院3.72d。结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适用于单纯胆囊良性病变。
【关键词】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临床分析
1996~2006年我院共施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1150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150例中,男429例,女721例;年龄15~87岁,平均43.7岁。诊断:慢性结石性胆囊炎651例,胆囊结石187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203例,胆囊胆固醇性息肉75例,腺瘤性息肉34例。
2 方法
在持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下施术。术中应用常规切口手术器械或腹腔镜手术器械。选择右上腹,剑突下3cm外之腹直肌上,纵行切口,长约4~6cm,分开腹直肌入腹。入腹后,暴露胆囊三角区,提起胆囊颈部,明确胆囊管与胆总管关系后,以扣锁钳之钛夹结扎,亦可以粗线结扎不剪断,而后于胆囊底用电刀边止血边将其从胆囊床上剥离至胆囊管后切断,胆囊床用电凝止血,或用外科扣锁钳缝合肝床之胆囊残留浆膜。不用放置引流管,逐层关腹,切口不用缝合,用粘合粘膏将切口粘贴。术前均于平卧及半坐卧位行B超胆囊底动态定位,了解胆囊位置、大小、有无粘连、积液、萎缩等情况,预先掌握手术操作之难易。
3 治疗结果
1150例中,行择期手术948例,急诊手术202例,本组全部治愈。手术历时平均30min;术后平均住院3.72d,出院后1周至1月恢复工作。早期并发症4例,未发生误扎胆总管及胆漏。后期增加了小切口拉钩上能伸缩之舌灯,反照胆囊三角,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误伤。843例获随访,切口疤痕较小,满意809例,占95.97%;自述术后不适13例,21例切口脂肪液化(经门诊换药后痊愈)。
4.1 广泛开展MC的理由 近10余年来,MC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临床上报道的病例不断增多。其原因是该手术符合外科最小创伤的手术原则;其次是由于影像诊断技术的,很多患者在早期便能得到诊治,故胆囊病变轻、与周围粘连少,适于小切口手术。与常规胆囊切除术(CC)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相比,MC的优点为:(1)切口较小,损伤和痛苦较轻,需要止痛药少;(2)术后恢复快,能较早恢复正常活动和饮食,并发症较少;(3)费用低,无需昂贵的器械和设备;(4)适应症范围较宽。手术在直视下进行亦不甚复杂,不需专门技术培训,易于普及。因此,笔者认为,在无LC条件的单位,应积极开展MC,并作为胆囊切除的首选方法[1] 。
4.2 体会 (1)MC时胆囊管及胆囊动脉的处理至关重要,处理不当势必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对在胆囊动脉处理上,我们强调先结扎后切断;(2)明确分辨胆囊三角:防止肝外胆管损伤的关键在于仔细解剖胆囊三角,辨清胆囊管、肝总管、胆总管三者关系后再处理胆囊管,切下胆囊后必须常规检查胆囊管口,这也是术中及时发现胆管损伤的措施,以便及时给予处理,但有时并不能如愿以偿,如嵌顿的胆囊结石(包括Mi-rizzisⅠ型)急性炎症等导致胆囊严重水肿及慢性炎症粘连均使胆囊三角解剖不清,若按常规分离胆囊三角易损伤肝外胆管。遇此情况一般采取逆行胆囊切除术,首先切开胆囊减压,尽量取出嵌顿结石,再游离胆囊,寻找胆囊管。若实在无法辨认胆囊管可改做胆囊大部切除+胆囊粘膜剥除。最后应用无菌盐水巾填压腹腔手术视野数分钟,观察纱布上有无胆汁样液体吸附,以便及时发现胆管损伤[3] ;(3)本组术式的主要缺点是暴露欠佳,当胆囊与周围脏器粘连或胆囊位置异常时,手术往往发生困难,对于急性胆囊炎胆囊胀大者应先行减压后,充分暴露手术视野后再行胆囊切除术。此外对于可能做胆总管探查的病人,最好不用小切口,必要时小切口可根据需要上下延长切口,术中有困难应及时扩大切口而解决小切口不能完成的手术。
【】
[1]曹金铎,张伟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J].实用外科杂志,1994,(14):692.
[2]黄志强.腹腔镜外科与胆石病的变革[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7):387.
[3]张永东,于 泓,姚成汉.小切口胆囊切除手术技巧与并发症预防[J].实用临床医学,2006,(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