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妙丸加味在外科临床的应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邵华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观察三妙丸加味在外科临床的应用效果。方法:从三妙丸的方药组成入手,分析外科下焦湿热证的病机特点主要是湿热瘀阻。结果:提出在用三妙丸外科下焦湿热证时,佐以行气活血药,有助于消除湿热。结论:三妙丸在外科临床中根据不同的病证可酌情进行加味。

【关键词】  三妙丸;下肢丹毒;急(慢)性睾丸炎;慢性前列腺炎

  三妙丸源于明《医学正传·麻木》,药物由苍术、黄柏、川牛膝组成,在外科临床中根据不同的病证酌情进行加味,改作汤剂内服治疗下焦湿热瘀阻所致的下肢丹毒、急(慢)性睾丸炎、慢性前列腺炎等症,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应用
    
  1.1 下肢丹毒 下肢丹毒易反复发作,患者常感痛苦不堪。西医学对下肢丹毒的复发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中医学对丹毒早有认识,《素问·至真要大论》称本病为“丹火票”,《诸病源候论》称之为“丹毒”。丹毒的发生与中医学“湿”、“热”、“瘀”致病因素密切相关。湿、热邪致病特点与下肢丹毒的发生、复发的临床特征甚为相符:(1)下肢丹毒易于湿热季节发作;(2)湿性趋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故多发于下肢;(3)湿性粘滞,病情缠绵,则易反复发作;(4)湿性重浊,患者身体沉重困倦;(5)湿热夹杂,病灶部位皮肤温度高,舌苔多黄腻。下肢丹毒急性期多呈湿热炽盛征象,慢性期则表现为湿热瘀阻。选取具有燥湿清热功效,专治下焦湿热病证的三妙丸加味,防治下肢丹毒复发是方证相符的。
   
  方药组成:川牛膝15g,苍术10g,黄柏10g,川芎10g,丹参10g,赤芍10g,蒲公英30g,萆?10g,泽泻10g,防己10g。上药煎汤200ml,早晚2次分服,每日1剂,连续服药15d为1个疗程。
   
  1.2 急(慢)性睾丸炎 本病属中医“子痈”范畴。发病主要由于:①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湿热火毒内生;②外受寒湿,化生湿热;③睾丸外伤,络伤血瘀,湿热之邪乘虚而入。湿热蕴蒸,瘀血内阻,流经于膀胱,结于肾而发本病。治疗当清热利湿解毒,佐以活血化瘀,疗效更著。
   
  方药组成:川牛膝15g,苍术10g,黄柏10g,桃仁10g,红花10g,丹参10g,龙胆草10g,蒲公英30g,萆?10g,泽泻10g。上药煎汤200ml,早晚2次分服,每日1剂,连续1周为1个疗程。急性者加金铃子10g,延胡索10g,小茴香5g;慢性者加炮山甲10g,橘核6g。

  1.3 慢性前列腺炎 慢性前列腺炎属中医“精浊”范畴,多为饮食不节、嗜食醇酒肥甘,酿生湿热,注于下焦;或外感湿热之邪,壅聚下焦。急性者以湿热下注为主,病邪迁延日久,湿热壅滞,而致气滞血瘀。
   
  方药组成:川牛膝15g,苍术10g,黄柏10g,川芎10g,炮山甲10g,王不留行10g,败酱草30g,蒲公英30g,萆?10g,滑石20g。上药煎汤200ml,早晚2次分服,每日1剂,连续服药15d为1个疗程。急性者加生大黄、山栀、金银花;慢性者在上药的基础上佐以活血化瘀药丹参、川楝子、桃仁、红花。

  2 三妙丸加味的疗效机理探讨
    
  抗炎镇痛及免疫抑制作用是其疗效基础:黄柏水煎剂或醇煎剂(1g.ml)在体内外均有广谱的抗菌作用[1] 。三妙散能抑制热板法所致小鼠疼痛反应和乙酸所致小鼠扭体数,并能明显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棉球肉芽肿及甲醛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降低炎性组织中的PGE2的含量,表现较好的抗炎镇痛作用[2] 。对二妙散(苍术、黄柏)的水提取物进行提取分离,以PC DTH为指标的动物实验研究表明二妙散中黄柏碱和HB1为免疫抑制作用的主要成分,且二妙散的醇不溶部位虽不含生物碱也有明显的免疫抑制活性[3] 。实验研究表明,三妙丸具有提高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有良好的免疫抑制作用[4] 。医学认为下肢丹毒是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所致的急性炎症,可反复发作,使淋巴管阻塞水肿,皮肤增厚,形成象皮病。三妙丸抗炎镇痛及免疫抑制的作用是其预防和下肢丹毒复发的主要药理基础。 

 

【】
    [1]王小燕,刘 丽,陈光亮,等.二妙散及其衍生方的现代研究概况[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105-106.

  [2]许伏新,侯士良.三妙散镇痛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基层中药杂志,1999,13(1):15.

  [3]陈 婷,李昌勤,徐 强.二妙散免疫抑制活性成分的研究[J].实验方剂学杂志,1995,1(1):7.

  [4]许 立,倪 正,方泰惠,等.三妙丸抗下肢丹毒复发的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0):881-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