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血通治疗消渴合并脉痹的临床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彦晶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2例除对症降糖治疗外,给予疏血通注射液每次4ml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静点,15d为1疗程,比较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总有效率为87.5%。其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等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变化(P<0.01)。结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较好。

【关键词】  消渴;脉痹.中医药疗法;@疏血通注射液.临床应用

  消渴合并脉痹是消渴慢性并发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在消渴早期即可发生,随着病程的延长,其发病率可达90%以上。临床表现以肢体麻木疼痛、感觉障碍、肌肉萎缩甚至萎废失用为特征,是消渴患者致残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笔者应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2例,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观察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35岁~69岁,平均56.5岁;病程最短1.5~10年,平均5年。均符合《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 及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定义、诊断和分类(1999)中的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常规治疗糖尿病即控制饮食,口服降糖药或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所有病例给予疏血通注射液每次4ml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静点,15d为1疗程。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2]  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增加或恢复正常者;有效:自觉症状有改善,神经传导速度较前稍有增加;无效:症状无改善或恶化,神经传导速度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32例中,显效12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5%。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见表1、表2。
    
  表1 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比较(略)

  表2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略)

  注:治疗前后比较*P<0.05,**P<0.01

  4 讨论
    
  对称性周围神经病变,属中医“脉痹”、“不仁”、“麻木”等范畴。由消渴日久不愈,正气衰退,脉络空虚,正虚邪凑,外邪乘虚入中经络,使脉阻络痹而引起;或因燥热内盛,耗气伤阴,气血运行失常,脉络失于温煦,寒凝血瘀;或因脾胃运化失常,痰浊内生,痰郁互结,阻遏气血流通,都可使络阻血瘀,血脉失和,导致肢体麻木,疼痛等症产生。疏血通主要由地龙和水蛭组成,药理研究证明,地龙主要成分为蚯蚓热碱、蚯蚓素,有清热定惊、通络利尿之功效;水蛭主要成分为水蛭素,有破血逐瘀、通经之功能,能抑制血液凝固,降低纤维蛋白原、降血脂、降低血液粘稠度的作用[3-4] 。
    
 

【】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

  [2]冯为民,方 芳.通心络糖尿病性末梢神经炎5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杂志,2004,11(6):375.

  [3]董砚虎,钱荣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当代治疗.济南:山东技术出版社,1994:148.

  [4]郭风红,范 鹏,姜吉吉.血塞通联合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变化[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院学报,2006,2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