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通络为主治疗缺血性中风50例临床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彭方雄,彭晹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化痰通络; 温胆汤; 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属中风病中经络证型之一。笔者在临床工作期间,运用化痰通络法为主,辨证性地筛选50例缺血性中风用温胆汤加减化裁,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均为住院病人。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最小者47岁,最大者73岁,平均年龄60岁;病程最短者2天,最长者3年;初次发病者29例,二次复发者15例,第3次发病者6例。全部患者均有一侧肢体瘫痪,其中左侧偏瘫者23例,右侧偏瘫者27例。口角歪斜者45例,语言蹇涩者30例,失语者3例,意识迟钝者8例。有高血压病史者39例,冠心病者6例,动脉硬化者28例。

  1.2 诊断标准   

  本组病例均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1988?10第1辑制订的标准而诊断确定。

  2  治疗方法

    本组5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主要病机为风痰流窜经络,气血运行阻滞,筋脉闭阻所致。故治拟化痰通络为主要治法,选用温胆汤为主方,结合临证化裁用药。主选药物:茯苓15 g, 陈皮10 g, 橘络15 g,枳实10 g,僵蚕10 g,蜈蚣2条, 赤芍12 g 。 加减用药:肝阳上亢(血压偏高)者加茵陈、石决明、天麻;腹胀,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厚朴;上肢瘫痪明显者加桑枝;下肢瘫痪明显者加地龙;语言蹇塞,失语者加远志、石菖蒲、天竺黄;口眼喎斜突出者加全虫。 服法:1剂/d,分2次水煎温服,并配合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10%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15 d为1个疗程。一般为1~3 个疗程。

  3  结果

  3.1  结果

  本组50例,临床治愈(症状消失,活动自如,功能恢复)29例,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但仍有部分功能有待康复治疗)16例,无效(经3个疗程以上治疗,患者主要症状仍无明显改善,甚至有加重之势或复发病者)5例。总有效率为90%。

  3.2  典型病例女,65岁,退休工人,住院号36826,1996?04?16初诊入院。患者形体健壮,素有眩晕,自诉昨天晚上20时许,小便时突感头昏胀痛,步履摇摆不稳,继而出现右侧肢体瘫痪。由家人抬往急诊住院。症见言语不利、口眼喎斜、口角流涎、喉间痰鸣、胸闷、恶心欲吐、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检查:神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鼻唇沟变浅,右侧上下肢肌力均为Ⅰ级,肌张力增强;血压180/100 mmHg,心肺听诊无异常;胆固醇7.25 mmol/L;西医诊断为脑血栓形成;中医诊断为肝风挟痰,阻滞经络之中风病。治拟平肝熄风,化痰通络。处方:姜半夏12 g,石决明20 g,天麻15 g,全虫6 g,地龙12 g,蜈蚣2条,枳实10 g,大黄12 g(另泡服)。服药5剂,大便通,痰涎减少,头昏头痛缓解。守上方去大黄,连服30剂,同时配合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10%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以助通络。药后患者下肢功能逐渐恢复,可独自下床扶杖步行,上肢亦可抬举持物,口不喎斜且能说较为复杂的语句,但欠清利。守上方加减用药,继服15 d后痊愈出院,随访1年病未见复发。

  4 讨论
    
  中风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证,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从中医学角度论述其病性属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证。本虚多为气血阴阳不足,尤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故本组5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0岁,多由长期内伤积损、饮食不节、情志所伤、肝肾不足的中老年人;标实则不外乎风、火、痰、气、淤血所致,临床亦见形体肥胖、头晕胀痛、痰浊壅盛之人。在分证论治上,主要分轻者中经络和重者中脏腑两类。然本组5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为中经络之属,故病情之初,急以平肝熄风、化痰通络为主,拟温胆汤加减化裁,配合丹参注射液增强其活血化淤之功,以扩张脑血管,改善脑血液循环和脑微循环,调节血液流变性,抑制血小板凝集、黏附,促进纤维蛋白溶解,降低血脂,减轻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等。方药对证,故效如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