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1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0例
【摘要】 目的观察冠心1号对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气阴两虚、心血淤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组60例服冠心1号;对照组60例服复方丹参片。观察症状、舌象脉象、ECG。结果治疗组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好转,ECG变化也比治疗前有明显好转,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冠心1号治疗劳累性心绞痛气阴两虚、心血淤阻证临床疗效明显,且无毒副作用。
【关键词】 冠心病劳累性心绞痛; 气阴两虚; 冠心1号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笔者运用冠心1号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气阴两虚、心血淤阻证,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20例病例均来源于我院2003-01~2006-09的门诊患者,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冠心1号组)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62.8岁;病程3~15年,平均5.8年。对照组(复方丹参片组)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3.6岁;病程3~13年。心绞痛发作每周平均6.16次。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心绞痛程度经统计学检验具有可比性(P>0.05)。
1.2 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依据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劳累性心绞痛是由体力劳累、情绪激动或其他足以增加心肌耗氧量的情况所诱发,休息或舌下含用硝酸甘油后迅速消失,其心电图特征为发作时绝大多数病人可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段压低达0.1 mv以上,T波低下,有时出现T波倒置,发作后缓慢恢复。病程稳定在1个月以上。
1.3 中医诊断标准依据综合1993年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制定。气阴两虚、心血淤阻证。主症为: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疲倦乏力,失眠多梦,头晕目眩,舌暗红、淡暗或有瘀斑、瘀点,少苔或苔薄白,舌体肥大或有齿痕,脉沉细、沉涩或细涩等。
中医证候排除病例标准:阴寒凝滞证、阳气虚衰证、痰浊瘀阻证。
1.4 病情评分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
。
1.4.1 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发作次数:无为0分;每周发作2~6次为2分;每日发作1~3次为4分;每日发作4次以上为6分。
持续时间:无为0分;每次疼痛持续≤5 min为2分;每次疼痛持续6~9 min为4分;每次疼痛持续≥10 min为6分。
疼痛程度:无为0分;程度不重,发作时经休息即缓解,不影响日常活动为2分;程度较重,发作时需含硝酸甘油缓解,缓解后可继续正常活动为4分;程度重,影响日常活动(例如大便、穿衣等),需多次口含硝酸甘油为6分。
硝酸甘油用量:无为0分;每周服1~4片为2分;每周服5~9片为4分;每周服10片以上为6分。
心绞痛积分总分24分,≤10分为轻度,11~20分为中度。>20分为重度。
1.4.2 中医证候(主症)计分标准胸痛:无,0分;有较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每次持续时间数分钟,每周疼痛至少发作2~3次,或每日发作1~3次,但疼痛不重,有时需口含硝酸甘油,2分;每天有数次较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每次持续时间数分钟到10 min左右,心绞痛较重,一般都需要口含硝酸甘油,4分;每天有多次典型心绞痛发作,因而影响日常生活(例如大便、穿衣等),每次持续时间较长,需要多次口含硝酸甘油,6分。
胸闷:无,0分;轻微胸闷,2分;胸闷明显,有时叹息样呼吸,4分;胸闷如窒,叹息不止,6分。
次症:
心悸:无,0分;偶尔发生,不适感轻微,1分;时有发生,持续时间较长,不适感较明显,2分;经常发生,惕惕而动,难以平静,甚则影响生活,3分。
气短:无,0分;一般活动后气短,1分;稍活动后气短,2分;平素不活动亦感气短,3分。
疲倦乏力:无,0分;精神不振,气力较差,可坚持日常工作及活动,1分;精神疲乏,全身无力,勉强坚持工作,2分;精神气力严重疲乏,难以坚持日常活动,3分。
睡眠:正常,0分;时常惊醒或睡而不稳,晨醒过早,但不影响工作,1分;睡眠不足4 h,但尚能坚持工作,2分;彻夜不眠,难以坚持工作,3分。
头晕目眩:无,0分;安静不动时消失,1分;稍动则更甚,2分;不能活动,3分。
舌质:淡红,0分;淡暗、暗红,1分;暗红、淡暗兼有瘀点、瘀斑,2分;脉象:和缓,0分;脉细涩或沉细、沉涩,1分。
2 及观察方法
2.1 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冠心1号(生晒参15 g,寸冬15 g,五味子6 g,生地10 g,丹参10 g,川芎10 g,红花10 g)。水煎服,1剂/d,分2~3次服用。对照组:口服复方丹参片(广东嘉禾制药公司生产,含丹参、三七、冰片),3片/次,3次/d。
2.2 观察项目及疗程4周为1个疗程。在治疗0周、治疗2周、治疗4周分别观察患者的中医症、舌、脉及兼症的变化,心绞痛发作的时间、程度、次数、持续时间,硝酸甘油消耗量,治疗前后查心电图、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
2.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2.3.1 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心绞痛基本消失或达到显效标准(心绞痛积分减分率≥70%),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基本不用硝酸甘油为显效;心绞痛等主要症状减轻或达到有效标准(心绞痛积分减分率≥30%),硝酸甘油减少50%以上为有效;症状及硝酸甘油用量无改变为无效;心绞痛等主要症状加重,硝酸甘油用量增加为加重。
2.3.2 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休息时心电图正常或大致正常为显效;休息时心电图ST段下降回升0.05 mv以上,但未达正常,主要导联T波倒置幅度变浅(达25%以上),或T波由平坦变直立,房室或房内传导阻滞改善为有效;休息时心电图或运动试验与治疗前基本相同为无效;休息时心电图ST段较前下降0.05 mv以上,主要导联T波倒置幅度加深(达25%以上),或直立T波变平坦、平坦T波变倒置,出现异位心律、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传导阻滞为加重。
2.3.3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70%为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30%为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30%为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0%为加重。
2.3.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数据结果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 治疗结果
3.1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25例(41%),有效32例(55%),无效3例(5%),加重0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显效15例(25%),有效30例(50%),基本无效12例(20%),加重3例,总有效率为75%。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
3.2 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疗效比较治疗组:心电图显效19例(31%),有效23例(38%),无改变18例(30%),加重0例,总有效率为70%;对照组:显效12例(20%),有效18例(30%),无改变27例(45%),加重3例,总有效率50%。两组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治疗组心电图改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3.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由表1可知,治疗组在改善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疲倦乏力、头晕目眩、睡眠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表1 两组治疗前后证状积分变化比较(略)
3.4 安全性评价经观察,两组均未出现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肝、肾功能、血、尿检查治疗前后均正常。
4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多由于正气亏虚、痰浊、淤血、气滞、寒凝等原因引起心脉痹阻不畅而发病。临床多以活血化淤、通痹止痛等法来治疗,但常难以达到满意效果。经我们临床观察,胸痹心痛患者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元气逐渐虚损,气阴暗耗,脏器衰微,日久耗气伤阴、气阴进一步耗损的结果导致冠心病病情的加重与恶化。而对劳累性心绞痛而言,其发作多由气阴两虚,淤血内阻而成。通过长期实践探索,我们在生脉饮的基础上组成了冠心1号。方中人参补益心气;麦冬、五味子滋养心阴, 药理研究证明:人参、麦冬、五味子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增加心肌收缩力,降低外周阻力,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能量代谢,提高心输出量,改善心功能,提高机体抗缺氧能力,保护心肌;丹参兼有活血养血之长,能提高机体抗缺氧能力,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维蛋白溶解,降低血黏滞度;川芎性辛温,行气开郁,活血止痛;药理实验提示,川芎还可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增强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红花能活血祛淤,通调络脉;其药理研究发现对冠脉流量有一定程度增加,能降低血清中总胆固醇、血脂、甘油三酯水平,改善微循环,能阻止血栓形成,并促其溶解。生地一味,《神农本草经》谓其能“逐血痹,凉血消淤”,且又能养阴而滋润血燥。全方有益气养阴,活血祛淤之功效,切中胸痹心痛病机,用之治疗劳累性心绞痛,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