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线及推拿疗法治疗功能性腹痛综合征临床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蒙珊,陈文,杜艳,尹宏

【摘要】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配合推拿疗法功能性腹痛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随机将81例患者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使用穴位埋线及推拿疗法,对照组口服谷维素、阿米替林。结果治疗组疼痛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同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治疗组疗效也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埋线疗法对FAPS有较好疗效,应用方便,无不良反应,临床当予以关注。

【关键词】  功能性腹痛综合征; 穴位埋线; 推拿疗法

  功能性腹痛综合征(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 Syndrome,FAPS)又称慢性特发性腹痛或慢性功能性腹痛,是指持续或频繁发作的下腹痛,病程超过6个月,但无胃肠道功能紊乱症状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为非器质性疾病, 属于中医 “腹痛”范畴。目前此病主要以心理疏导、抗过敏及三环类抗抑郁药治疗,但疗效不甚理想。笔者于2004-01~2006-12采用穴位埋线治疗该证,并设对照组对比,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1例均为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1例,男20例,女21例;年龄10~65岁,平均32岁;病程6个月~20年;疼痛程度积分(具体见诊断及纳入标准)为(2.95±0.75)分。对照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9~68岁,平均33岁;病程7个月~18年;疼痛程度为(2.96±0.80)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根据2005年罗马Ⅲ诊断标准[1],所选病例必须满足下述所有条件:持续性或基本持续性腹痛;疼痛与生理事件(如进食、排便或月经)无关或仅偶尔有关;部分丧失日常活动能力;疼痛并非假装;不符合其他可以解释腹痛症状的功能性胃肠疾病的诊断。其疼痛按严重程度分为6级: 0为无腹痛,1为很轻,2为轻度,3为中度,4为重度,5为十分严重。
   
  两组病例均经肠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推拿患者坐位,医者于其背后,用双手拇指于患者T7-L5棘突两旁点按寻找阿是穴(痛点),并于局部触及条索状物后持续有力弹拨点压,每穴按压1~3 min。

  2.1.2  穴位埋线选穴:肝俞(双)、脾俞(双)、大肠俞(双)、中脘、天枢、足三里(双)。

    操作:常规消毒后,用7号注射针针头作套管,28号2寸长的毫针剪去针尖作针芯,将0000号羊肠线1.5 cm放入针头内,后接针芯,右手持针,刺入到所需深度。当出现针感后左手推针芯,同时右手退针管,将羊肠线埋植在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后结束。
   
  先推拿后埋线,治疗1次/周。

  2.2  对照组口服谷维素30 mg,阿米替林25 mg,均3次/d(儿童根据年龄适当减量) 。

    两组均嘱患者多参加锻炼、欣赏、看电视等,转移注意力。治疗1个月后进行统计学处理。

  3  疗效评定

  3.1  疗效评估标准后完全无痛或疼痛较给药前明显减轻为显效,能正常生活;疼痛较前减轻,但仍明显,影响正常生活为有效;与治疗前比较无减轻为无效。

  3.2  统计学处理方法疼痛积分比较采用t检验,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

  3.3  结果与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积分变化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积分变化及疗效比较(略)

  4  讨论

    FAPS是以腹痛为主的功能性疾病,其成因可能与焦虑、紧张等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精神因素及情绪应激在本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目前研究表明,FAPS与内脏痛觉超敏有关,是由于脑干下行抑制性神经系统(阿片能、五羟色胺能、非肾上腺素能)异常或抑制性/兴奋性神经调控通路失衡,导致调控外周疼痛感觉的脊髓神经兴奋性异常,痛觉被放大、疼痛阈值降低所致。若疼痛长期存在,可干扰痛觉传导通路的正常活动,并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2]。 
   
  本病属于中医 “腹痛”范畴,多为脾胃气滞、脾失健运、肝疏失泄以及脾胃气虚、运化无力所致,与肝、脾及大肠关系密切。从背俞穴的位置看,背俞穴与其相应的脏腑的位置相邻近,且与该脏腑在体表的投影相接近;从背俞穴的解剖形态学看,交感干、交-脊联系点的体表投影线与膀胱经背部俞穴大体重合,同一节段的躯体神经与支配内脏的交感神经受同一脊髓节段支配, 因此脏腑有病多反应在背俞穴,按摩或针刺背俞穴可改善自主神经系统的动态平衡,通过脊髓背角中躯体内脏联系途径和自主神经、肾素——血管紧张素,调整内脏器官功能[3]。故在背俞穴找到反应点,即可诊断或治疗相应脏腑组织疾病。取肝、脾、大肠俞为主穴, 通过先按摩后埋线治疗以疏肝健脾, 缓解肠肌痉挛,双向调节结肠的运动功能而止痛。中脘是腑会,主治一切腑病;天枢是大肠的募穴,合足三里共同疏理胃肠气机,解除胃肠痉挛。
   
  穴位埋线是经络理论与医学手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通过线体对穴位产生持续有效的刺激作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羊肠线作为一种异体蛋白,埋入穴位后,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吸收,对穴位产生的生理及生物化学刺激,这种刺激强度随着时间由强变弱,产生先泻后补的效果,从整体上对阴阳进行调节,恢复患者机体的“阴平阳秘”[4],化繁就简,正合本病之用,因此取得极佳疗效(有效率90.24%)。同时,埋线疗法7 d/次,简便易行,且减少患者就诊次数及时间,从而可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对本综合征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另外,在临床治疗的同时,积极疏导解郁,调畅情志,则更有利于FAPS的恢复和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
    [1]刘劲松.功能性胃肠病罗马标准解读:功能性腹痛[J]. 临床消化病杂志,2006, 18(5):266.

  [2]Chelimsky G,Boyle JT,Tusing L,et al.Autonomic abnormalities in children with 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coincidence or etiology[J].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2001,33(1):47.

  [3]汪克明, 周美启, 王月兰, 等.电针“脾俞”对胃窦部溃疡大鼠胃肠平滑肌电活动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22(6):29.

  [4]任晓艳.穴位埋线的源流及其机理探讨[J].医药学报,2004,19(12):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