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例成人支原体肺炎的回顾性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成人肺炎 支原体感染 回顾性研究
成人支原体肺炎近年来发病似有增长趋势,但因其症状表现的多样性,在临床上并不容易诊断,常贻误的最佳时机甚至误诊,现回顾性分析我科近2年确诊为成人支原体肺炎的58例病例,与广大同道分享我们的经验教训。
1 基本资料
1.1 病例资料 我院07年4月~09年4月的收治的住院病例58例,其中男25例,女33例,年龄在28至75岁之间,中位年龄为52岁。所有患者中首诊即来我院的有38例,因在初级诊断不明确疗效不佳转诊我院15例,有因误诊断其他疾病来我科会诊后住院治疗病例5例,治疗最后均确诊为支原体肺炎。发病季节统计如下:春季16例,夏季6例,秋季15,冬季21,秋冬季节发病仅占62.06%。
1.2.症状体征 首诊症状分析:咳嗽后/伴发热者40例,仅发热7例,仅咳嗽咯痰6例,咳嗽低热伴咯血3例,发热后四肢无力关节酸痛2例,其他症状可见咯黄痰,咯白痰,咯血,胸闷,心悸,胸腔积液。肺部听诊:呼吸音粗57例,肺部湿啰音者52,胸腔积液体征阳性者8例。
1.3影像学改变 胸片和CT改变以单肺(25例)或双肺(19例)气腔区阴影最常见,其次为支气管血管纹理增粗(7例) 和线条状阴影(4例)。胸片正常3例,仅见支气管纹理轻度增粗。气腔阴影呈片状阴影26例,结节样阴影18例,病灶位于下肺野45例,位于上肺野13,合并胸膜粘连2例,伴肺不张1例,伴有胸腔积液14 例。
1.4实验室检查 WBC正常范围内14例,升高者12例,降低者32例,血中支原体抗体IgM检测有意义(滴度>1:80)在出现时间多为6~10天47例,最终出院时复查IgM检测均有意义。
2 治疗
所有首诊患者住院后经验性使用阿奇霉素0.5g日一次静点,转诊患者诊断为支原体肺炎之后治疗同前
3 结果
所有患者应用阿奇霉素后7~10天,病情均得到控制,遂改为口服罗红霉素巩固疗效。
4 讨论
随着各种类型抗生素在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的应用,引起肺炎的病原谱不断变迁。近年来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逐渐增多[1],目前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但主要有支原体直接侵入学说、呼吸道上皮吸附和免疫损伤学说。当支原体由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在黏膜表面与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紧密附着,这种附着作用造成黏膜上皮的破坏,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有利于细菌、病毒的入侵。其临床表现多为发热伴咳嗽,咳嗽为其突出症状,大多表现为顽固的阵发性咳嗽、干咳或咳少许痰液,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继之出现发热,以中等热为主,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型。但因其病理变化多为肺泡渗出和实变为主,所以其影像学改变缺乏特异性,其表现呈多样性[2],X 线检查早期呈间质性炎症改变,肺纹理增强,支气管周围浸润性改变,以后至肺泡实变,表现为小斑片状影,节段性分布或大叶实变等, 与其他肺炎影像相类似, 如对此缺乏认识或孤立地进行影像学诊断, 未同临床相结合, 则易误诊。故本病临床诊断不易,支原体分离培养是本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其所需时间长、操作繁琐、要求性高, 一般医院难以开展,故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多依赖于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快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
目前本病一般选用红霉素、阿齐霉素治疗、疗程需足够。阿奇霉素作为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作用机理是透过细菌细胞膜,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抗菌谱广,对原核型微生物(需氧菌、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有强大的抗菌作用,某些对β-内酰胺抗生素耐药菌株仍对其敏感,感染局部组织的药物浓度对体内疗效影响远比血药浓度为大。阿奇霉素有较好的组织渗透性和较长的组织消除半衰期,在肺泡上皮衬液的浓度高于血药浓度,在巨噬细胞内的浓度又超过肺泡上皮衬液的浓度的10倍,在肺炎患者组织内,特别是细胞内阿奇霉素浓度明显升高[3]。故其对支原体作用较强,适合于治疗中重度支原体肺炎。
参 考 文 献
[1] 齐桂玲, 郑瑜, 候春梅, 等. 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J]. 误诊学杂志, 2007, 7 (18) : 424424245.
[2] 张晓晔, 张伟, 朱敏, 等. 成人支原体肺炎的CT 影像表现[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7, 23 (7) : 102621029.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6, 29 (10) : 6512654.
下一篇: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临床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