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关键词】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病;诊断;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P)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的胰腺肿瘤,1959年由Frantz首先报道,曾有多种诊断名词,如实性乳头状肿瘤、乳头状囊腺瘤、实性-囊性肿瘤、实性-囊性乳头状上皮肿瘤、Frantz瘤等,1996年WHO国际肿瘤组织学分类将其统一命名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分类为生物学行为未定或交界性恶性潜能的肿瘤。以往对其认识不足,术前难以正确诊断,而病理学检查又极易误诊。现将我院术前被误诊,术后经病理确诊的2例结合复习如下。
1 病例
1.1 例1,女,27岁。体检时B超发现上腹包块3月,术前诊断: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手术见胰头部包块,行单纯包块切除,病理检查:灰白、灰红色包块,5.5 cm×5 cm×4 cm大小,切面灰褐色,实性,质脆,灶性出血、坏死,包膜厚而完整。镜下:肿瘤有较厚纤维包膜,瘤组织由实性区、假乳头状区混合组成;瘤细胞形态较一致,呈圆形,界清,胞质丰富,嗜酸性或透明,核卵圆形居中,部分可见有核沟,未见核分裂象,部分区域有出血、坏死及退行改变。免疫组化:α1?AT(+),Vimentin(+),NSE(+),Syn(±),EMA(-),CK(-)。病理诊断:(胰头部)实性假乳头状瘤。
1.2 例2,女,33岁。反复出现上腹部隐痛1年,发现上腹包块1月,术前诊断:胰腺囊腺瘤。手术探查见胰体尾部包块,包膜较完整,行包块剥除。病理检查:灰红色包块,15 cm×13 cm×8 cm 大小,切面见出血、坏死较明显,呈囊实性、多彩状,包膜厚而硬,部分近包膜处呈灰白色实性,质脆。镜下:肿瘤有较多区域出血、坏死,囊壁厚并见钙化。瘤组织由实性区、假乳头状区组成,瘤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界清,胞质丰富,嗜酸性或透明,核染色质细,少数可见单个核仁,核分裂象分裂象罕见,部分有泡沫细胞积聚。免疫组化:AAT、Vimentin弥漫(+),NSE、Syn、AE1/AE3局灶(+),CgA(-),EMA(-)。病理诊断:(胰体尾部)实性假乳头状瘤。
2 讨论
2.1 临床特点 SPTP常发生于青春期女性和年轻妇女,儿童、老年妇女和男性少见[1],我们统计近年来国内报道的105例SPTP患者,其中96例女性,男9例,年龄7~53岁,20~30岁多见。SPTP的术前诊断常较困难,其常见临床表现是腹部包块、腹痛或腹部不适,但均无特异性,部分患者无意中或体检时发现包块,肿瘤可发生于胰腺的任何部位,多位于胰头或胰尾部,也可发生于肠系膜、腹膜后、肝脏等,推测可能来源于异位胰腺[2~3]。SPTP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具体方式取决于肿瘤的侵袭性及肿瘤部位,可根据情况采取局部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胰体尾切除或胰节段切除。因为大部分肿瘤包膜完整,未侵犯大血管或脏器,行局部切除即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2 临床病理学 手术切除的SPTP标本常为孤立性囊实性肿物,最大径1.5~30 cm 不等,平均最大径10.3 cm[4],肿瘤有较厚的纤维包膜,瘤组织由实性区、假乳头状区及继发改变混合组成[5]。(1)实性区特征:瘤细胞中等大小,形态较一致,呈圆形或卵圆形,界清,胞质丰富,嗜酸性或透明,核卵圆形居中,染色质细,少数可见单个核仁,核分裂象罕见,部分可见有核沟。(2)假乳头形成:初期肿瘤细胞呈巢片状,随着远离血管的瘤细胞发生肿胀、变性、脱落,围绕血管的瘤细胞形成参差不齐的复层结构,类似乳头样,部分假乳头的“轴心”是由于瘤细胞的粘液样变性而形成的稀疏区。(3)继发改变:可作为辅助性诊断特征,如囊性变、出血、坏死、钙化、胆固醇裂隙和泡沫细胞积聚等形态的出现。免疫组化有助于该病的鉴别诊断,对组织源性分析也有一定的提示意义,大部分文献报道Vimentin、AAT、ACT、CD10表达具有诊断意义,肿瘤细胞Vimentin、AAT弥漫(+),部分病例Syn、CD10、CD56、AE1/AE3、PR局部(+),CgA(-),上皮标记CK、EMA、CEA(-)。有研究结果提示SPTP的组织起源与胰腺干细胞紧密相关,初步证实了SPTP干细胞起源学说[6]。
2.3 鉴别诊断 (1)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多见于青年女性,肿瘤在形态学上与STPT相似,瘤细胞大小、形态一致,排列呈菊形团样、腺泡状或实性团片状,但缺乏STPT的特征性假乳头结构及广泛出血、坏死及退行性变。免疫组化Vimentin阴性,而SPTP Vimentin弥漫强阳性,而不表达胰腺常见的内分泌激素。(2)腺泡细胞癌:多见于老年男性,肿块与周围胰腺分界不清,切面结节状,细胞胞质富含嗜酸性颗粒,核其他易见,具有腺泡细胞分化,排列为腺泡或小梁状,无假乳头结构。免疫组化AE1/AE3和CK阳性。(3)胰母细胞瘤:常见于10岁以下男孩,偶见于成人,组织学显示腺泡、导管和实性未分化区,并可见特征性的鳞状上皮岛,瘤细胞可出现坏死,但不形成假乳头结构。(4)与胰腺其他囊性肿瘤的鉴别:当SPTP出血囊性变表现以囊性区为主时,临床及影像上与胰腺的假性囊肿、浆液性及粘液性囊腺瘤较难区别,但病理特征SPTP无真性上皮被覆,基本不表达CK、EMA、CEA等上皮标记,组织学上也容易鉴别。
2.4 误诊原因 SPTP临床术前误诊率较高,影像学诊断较困难,确认有赖于手术和病理诊断,本组2例术前均误诊,发生误诊的原因主要是[7]:(1)SPTP极少见,其发病和形态学特点不为人们所熟悉,诊断时常想不到该病;(2)临床上无典型症状,实验室相关检查、B超及影像学检查均无特异性,术前往往不能明确诊断;(3)SPTP在发病年龄、性别、部位及组织形态上和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相似,很难鉴别。即使在病上若不能掌握识别SPTP假乳头结构特征及广泛出血、坏死、退行性变的特点,也极易误诊。
2.5 及预后 SPTP在肉眼上常有明显边界,85%的SPTP局限在胰腺中,10%~15%的患者可存在肝脏或腹腔转移,但肿瘤转移并非预后不良的标志,即使肿瘤仅被部分切除,大部分患者也能获得5年以上的生存时间[8],因此,手术是目前治疗SPTP的主要手段,多数患者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后能长期存活,预后较理想,即使有转移术后生存时间也远优于黏液胰腺恶性肿瘤,故根治性切除原则已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同,应要据肿瘤部位、大小、有无浸润和转移等决定手术方式,包括单纯肿块切除、远端胰腺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等,肿瘤较小且未累及大血管或主胰管者可行肿瘤切除术,胰体尾部肿瘤多数侵犯脾门或脾静脉,需联合行脾脏切除,必要时行扩大切除术。由于手术预后较理想,在临床工作中不应因肿瘤体积巨大或已包绕血管而放弃手术,同时在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对临床上疑似SPTP的患者可行B超或CT引导下细针穿刺,获得术前病理诊断,建议术中冰冻切片保证切缘阴性,以避免手术切除范围过大而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故不提倡常规扩大淋巴结清扫[9]。目前仅有少数SPTP患者接受术后辅助治疗,曾尝试多种化疗方案,但尚未发现患者对化疗有任何反应,进行放疗的患者更少,而且很少表现出治疗反应。
【】
[1] 钱利华.胰腺[M]//回允中.诊断外科病理学.第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495-1496.
[2] 丁 敏,国 铮,王晓秋,等.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3,19(5):474.
[3] 邓 元,张学斌.胰腺囊实性肿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3,10(2):85-87.
[4] 师 杰,崔全才.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2):149-151.
[5] 任立群,吕 宁,林冬梅,等.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5):332-334.
[6] 陈 颖,于观贞,马大烈,等.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免疫表型及意义[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35(8):488-489.
[7] 窦红漫,王元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一例临床报告与病理特征文献综述[J].临床误诊误治,2004,17(6):439-440.
[8] 赵玉沛,胡 亚,廖 泉,等.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53-55.
[9] 胡振华,徐 骁,梁廷波,等.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诊治[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6,21(9):679-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