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MR诊断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会,石利华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MR影像诊断。方法 综合笔者对11例12个病灶经病理证实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或MR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楚的等或略低密度或略长T1、等或略长T2信号,增强明显强化。结论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在CT、MR表现上有一定的特征性,充分认识本病影像学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X线机体层摄影;磁共振成像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是肝脏内一种少见的肿瘤样病变,在肝脏良性的实质性病变中发病率低于血管瘤,占第二位。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笔者对收集的11例影像特征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自1997年5月—2008年6月经随诊病理证实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11例12个病灶,其中男4例,女7例。年龄15~76岁,平均年龄36.2岁。其中5例5个病灶采用TOSHIBA TCT300EZ CT层厚和层距均为10 mm 轴位平扫及增强(经肘静脉手推注射安琪格纳芬100 ml CT增强),6例7个病灶采用常规SIEMENS CT.SOMATOM Huan Yue Dou层厚和层距均为8 mm 肝脏轴位CT平扫发现后采用GE公司0.2T开放式永磁型磁共振机常规轴位T1WI、STIR及冠状位T1WI平扫再行矢、冠、轴T1WI Gd?DTPA增强扫描。扫描序列为SE序列T1WI(TR 400~600 ms、TE 9~15 ms)、STIR序列(TR 4 000~5 000 ms、TE 30~40 ms、TA75 ms),层厚8 mm、层距1 mm,矩阵256×256。6例7个病灶采用Gd?DTPA 12~15ml MR增强检查。

  2  结果

  2.1  分布、大小、形态 

  11例经CT或MR检出12个病灶,其中单发10例,多发1例(2个病灶)。11个病灶均位于肝脏边缘或靠近边缘区。其中,9个病灶位于肝右叶(Ⅵ段4个、Ⅴ段2个、Ⅶ段2个、Ⅷ段1个),3个病灶位于肝左叶(Ⅱ段2个、Ⅲ段1个)。12个病灶大小不等,最大直径达6.5 cm,最小直径2.0 cm,平均大小3.5 cm。形态各异,其中8个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4个病灶呈不规则形团块状。

  2.2  影像表现  

  CT上12个病灶中7个呈略低密度(图A1),5个等密度,6个病灶中间有星状瘢痕,其中5例5个病灶CT增强,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均呈明显强化(图A2),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逐渐下降;MR上6例7个病灶中5个呈等T1、略长T2信号,2个呈略长T1、略长T2信号,4个中心瘢痕呈长T1、长T2(图B1,2)。增强早期病灶实质部分中等度或明显强化,随着时间延长强化程度明显下降。中间裂隙样瘢痕出现轻度延迟强化(B3,4)。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为一种良性占位性病变,而不是真正的肿瘤。病因不明,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多为体检偶然发现。好发于30~50岁患者,女性略多,男女比例接近1:2。与口服避孕药无密切关系,也可发生于小儿。病变多为单发,少数为多发。病灶可位于肝脏任何部位,但以包膜下多见,可向肝外膨隆,无恶变倾向。中心纤维瘢痕为其特征的病理所见,为辐条样纤维间隔自中心向外辐射,部分纤维间隔可完全包绕肝实质内的小结节,这些小结节含有正常的肝结构,如肝细胞、Kupffer细胞、小血管和胆管等,但其排列异常。FNH无包膜,很少出血[1]。由于病灶内含有Kupffer细胞, 这是硫胶体显影和SPIO增强的组织学基础[2]。

  3.2  影像表现 

  CT平扫FNH表现为等或略低密度肿块,30%的病例中心瘢痕呈低密度,边界清楚或欠清。MR平扫T1WI呈等或低信号,T2MI呈等或略高信号,中心瘢痕通常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由于肿块由中心瘢痕的动脉供血,因此在静脉快速注射照影剂后的动脉期FNH呈现早期明显强化,而中心瘢痕强化不明显。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强化减弱,中心瘢痕出现延迟强化,中心瘢痕出现延迟强化为其特征性影像表现。为与其他肝脏病变鉴别提供了帮助[2]。

  3.3  鉴别诊断 

  需要与其鉴别的肿瘤与肿瘤样病变有肝细胞癌(HCC)、血管瘤、腺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炎性假瘤等。(1)HCC:与HCC鉴别为其关键,HCC患者中90%合并于肝硬化背景下。另有以下三点以供鉴别,①HCC平扫呈等或低密度, T1WI呈等或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由于肝癌由肝动脉供血,增强呈“快进快出”[3]。②中心瘢痕为FNH特征性表现,中心瘢痕与病灶主体相比呈低密度或长T1、长T2信号改变。增强有延迟强化[1]。③有包膜出现高度提示HCC可能。(2)肝血管瘤:血管瘤增强动脉期病灶边缘出现点状、斑点状、“C”字形粗条状所形成的环状增强,且强化区与同层面的腹主动脉强化相同[4]。延迟出现向病灶中心填充表现——“以包围城市”样改变。MR平扫T2WI出现信号均匀的“灯泡征”[5]。(3)肝腺瘤:腺瘤多发于育龄期女性,并与口服避孕药有关,有包膜、血供丰富、易出血且脂肪含量高[4],因此MR上正反相位出现信号衰减有一定的鉴别意义。(4)HAML:HAML中心一般无瘢痕改变,发现脂肪影像为鉴别诊断有帮助,以血管平滑肌为主的HAML与FNH鉴别困难。(5)炎性假瘤:炎性假瘤无动脉供血,故动脉期无强化,而门脉期或延迟期强化为鉴别点。
   
  总之,肝脏边缘区病变,CT上呈等或略低密度,MRI上呈等或略长T1、等或略长T2信号,中心瘢痕呈低密度或长T1、长T2信号。增强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平衡期强化程度下降,中心瘢痕延迟强化为本病的特征性表现。所以充分认识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影像特点,我们可以对典型的FNH做出正确诊断。

【】
    [1] 李坤成.全国大型医用设备使用人员(MRI医师)上岗证辅导教材[M].北京:人口出版社,2004:228.

  [2] 郭启勇.消化系统影像鉴别诊断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85.

  [3] 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444.

  [4] 李松年.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745.

  [5] 高元桂,蔡幼铨,蔡祖龙.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