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的初步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桂斌,何伟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观察黄芪注射液联合柳氮磺吡啶对强直性脊柱炎急性活动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门诊及住院的3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组19例,予黄芪注射液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对照组17例,予柳氮磺吡啶治疗,疗程6周,并于第3、6周对两组病例进行疗效评价并对比。结果 (1)第3周治疗组疗效各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改善不明显(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第6周两组疗效各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全程治疗组未见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黄芪注射液联合柳氮磺吡啶对强直性脊柱炎急性活动期症状的控制有帮助,但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黄芪;柳氮磺吡啶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骶髂关节为主的慢性炎症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现多主张应用慢作用药物如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等治疗,但上述药物多在4~6周以后方能明显改善相关症状。我们以黄芪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对象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共36例,均符合1984年纽约修订的诊断标准[1]并处于活动期,即疾病活动指数及脊柱痛VAS评分≥4分。且2周内未使用过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等慢作用药物,1月内未使用糖皮质激素者,并除外有严重肝、肾和消化性溃疡病史及药物过敏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9例,男17例,女2例,年龄(23±6)岁,对照组17例,男15例,女2例,年龄(25±7)岁。 

  1.2  方法 

  治疗组予黄芪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黄芪注射液30 ml/d,柳氮磺吡啶2 g/d,对照组予柳氮磺吡啶2 g/d,疗程6周。两组患者均同时服用尼美舒利0.2 g/d。治疗前后分别行血沉(ESR)、C反应蛋白检查(CRP)。 

  1.3  疗效评价 

  于第3、6周对总体疼痛程度、疾病活动程度(VAS 0~100表示)、Dougados功能指数、Schober试验、ESR、CRP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 12.0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第3周组各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改善不明显(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第6周两组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治疗全程治疗组未见相关不良反应。表1  治疗前后两组各指标变化的比较(略)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为常见炎性脊柱关节病,同时免疫因素在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现国内多采用柳氮磺吡啶治疗,并已经研究证明对控制疾病进展有肯定的作用。但由于该药系慢作用药物, 起效多在4周以后。故急性活动期治疗多辅以抗炎镇痛药物,但效果欠理想。因此,我们在急性活动期以黄芪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期望寻找到一条有效治疗途径。  
   
  本研究表明,3周内对照组各项指标似有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符合既往研究结果。而治疗组则在第3周结束时各项指标即见改善,说明黄芪联合柳氮磺吡啶可以促进急性期病情的控制。但在第6周两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是否与本研究样本量小有关,原因尚不清楚。黄芪含有多种皂甙、黄酮、多糖,以及氨基酸、亚油酸、生物碱、胆碱等成分[1]。药理研究表明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2~3]、镇静、镇痛[4]等作用,该药可对免疫功能起双向调节作用[5]。有研究以黄芪与泼尼松对照治疗重症肌无力有相近的治疗效果,均可使相应抗体滴度降低,上调皮质激素受体的表达,从而增强内源性皮质激素的作用[6],因此,我们认为这些可能为黄芪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使急性期病情尽快获得控制的机制。  
   
  本研究样本量小,研究时间短,仍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及长期随访观察。

【】
    [1] 阴建.中药研究与临床应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593.

  [2] 聂淑琴,薛宝云,杨庆,等.黄芪注射液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实验方剂学杂志,1999,5(2):33.

  [3] 史渭,高平,李剑,等.黄芪预防普通感冒效果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06,34(2):247-248.

  [4] 李庆,黄芪的药理药效研究进展[J].医药产业资讯,2006,3(11):128-129.

  [5] 周金黄.中药免疫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372-373.

  [6] 徐冬波,蒋方建,李庚和,等,强力方和黄芪治疗实验性的免疫性重症肌无力的机理[J].中医药研究,2000,16(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