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例临床大咯血的介入栓塞治疗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咯血 支气管动脉 栓塞
临床大咯血是指喉部以下的呼吸道出血经口排出,日咯血量在500ml以上或一次咯血超过300ml的常见急症,临床起病急,发病凶险,外科手术治疗风险大,内科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易复发,死亡率较高。介入栓塞治疗临床效果显著,目前已在多家开展。我院介入科自2004年6月~2009年6月间对47例患者成功实施了支气管动脉造影与支气管动脉栓塞,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47例临床反复咯血患者 男42例,女5例。年龄23~77岁,平均49岁,咯血史2个月~10年不等,发病时咯血量300~1000ml/24h,其中支气管扩张30例,肺癌3例、结核9例、血管瘤2例、原因不明咯血3例。
1.2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股动脉插入4Fcobra导管,选择性插管双侧支气管动脉并进行造影检查,明确病变部位和性质之后,采用同轴微导管系统超选择性插管到支气管动脉病变分支内,注入栓塞剂(丝线、PVA或明胶海绵等),栓塞后造影示病变血管消失,或造影剂不再外溢即结束治疗,常规行患侧锁骨下动脉、肋间动脉及对侧支气管动脉造影,以了解有无多支供血,发现其供血动脉即行栓塞治疗。术后注意观察肢体运动情况,并常规抗炎、止血、对症治疗3~5天。
2 结果
47例病人均一次栓塞成功,栓塞一周内有38例停止咯血,咯血明显减少9例,其中术后第三天复发1例,半年后复发2例,行二次栓塞后停止咯血。术后不良反应为胸闷不适、胸骨后疼痛,经临床观察或对症处理后1周左右消除。
3 讨论
3.1 临床大咯血的DSA表现
临床大咯血患者支气管动脉造影表现为:支气管动脉主干增粗、迂曲,分支紊乱,并可见新生血管呈网状或丛状分布、瘤样扩张,动脉期有时可见A_V瘘。直接征象为造影剂外溢及支气管腔染色,但大咯血时患者大部分已使用药物或血管已痉挛闭塞,直接征象并不明显,所以造影出现间接表现,再结合临床表现与体征,也须对此类病变血管进行栓塞治疗。
3.2 临床大咯血的原因分析
临床大咯血的最常见原因为支扩和肺结核,其次为肺癌、肺血管病变等。
3.3 介入治疗注意事项
3.3.1 选择合适的栓塞剂
目前国际上普遍以PVA为主(直径250~710um),这种颗粒不易吸收,注射方便,但直径小于250um的颗粒会造成支气管壁的坏死。国内以明胶海绵使用较为普遍。支气管动脉瘤、蔓状血管瘤选用小号不锈钢圈有利于病变血管永久性闭塞,但对于其他病变而言,宜选用钢圈+PVA、丝线或明胶海绵等。
3.3.2 使用同轴微导管技术 可以最大限度避开支气管动脉共干或的脊髓动脉,减少误栓。
3.3.3 肺部异常血管分流及其处理 在支气管动脉造影中,常有支气管的A-V瘘存在,要仔细辨别,为避免异位栓塞,可先行弹簧圈栓塞处理。
3.3.4 大咯血的栓塞属抢救性治疗,因此要当机立断,争取时间,尽快完成治疗。
3.3.5 支气管动脉栓塞是治疗急性大咯血的有效方法 ,而超选择性插管栓塞治疗更安全有效,对于急性大咯血病人在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又不适于外科手术,并危及生命时应作为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法。
3.3.6 在对大咯血病人进行介入治疗的同时,应对原发病进行积极的治疗,以巩固止血疗效,防止或延缓大咯血的复发。
参 考 文 献
[1] 王超,吕永兴,邹英华.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的临床介入放射学杂志.2008:17(10).
[2] 马轶,郝强,王玲.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咯血的临床探讨.中外健康文摘.2009: 6(20).
[3] 李建会.29例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临床分析.药物应用.2009:3(3).
[4] 王毅.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支气管大咯血42例分析.山东医药.2008:48(29).
[5]盛景春.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42例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09: 4(11).
[6]汪名权,熊壮,余永强,张国兵,朱赤,张德志.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25例临床分析.安徽医药 2009:5.
[7]黄晓波,许旺,姚建军,吴国荣.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6例疗效分析.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9:4.
[8]吴恩惠.介入性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