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口覆盖义齿和全口总义齿咀嚼效率及咬合力的比较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贾立辉,张亚洲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比较研究覆盖义齿和全口总义齿的咀嚼功能。方法 19例半口覆盖义齿的患者和22例全口总义齿的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测定义齿初戴当天、2周、6个月的咀嚼效率和最大咬合力。结果 两组咀嚼效率和最大咬合力不同,覆盖义齿组高于全口总义齿组。结论 应用覆盖基牙的半口覆盖义齿相比全口总义齿的咀嚼效率和最大咬合力有明显提高,对口腔咀嚼功能的恢复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咀嚼效率;咬合力;覆盖义齿;全口总义齿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masticatory function of the patients rehabilitated with complete overlay denture and complete denture. Methods  Two groups of subjects, i.e. 19 ones with complete overlay denture and 22 ones with complete denture were enrolled into the study. Their mean masticatory efficiency and maximum bite force were measured that very day with denture and two weeks and three months later after denture installation, respectively.Results  The subjects with complete overlay had better masticatory efficiency and better maximum bite force than those with complete denture.Conclusion  The patients with complete overlay denture have better masticatory efficiency and bite force than those with complete denture.

    Key  words: masticatory efficiency; bite force; overlay denture; complete denture

    覆盖义齿是指覆盖在过的牙根上的义齿,采用覆盖义齿修复的方法,可避免患牙拔除。在全口义齿修复工作中,选择牙合弓内个别余留牙、残冠或残根作覆盖基牙处理,进而作覆盖义齿修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义齿固位及稳定性,能有效提高咀嚼效率。本研究从咀嚼效率和咬合力两个方面对半口覆盖义齿(complete overdenture,COD)修复后的咀嚼功能进行评价,并与全口总义齿(complete denture,CD)修复进行对比,为临床修复设计提供理论。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门诊近年来半口覆盖义齿(COD)修复患者19例,年龄52~79岁,平均67岁,男性11例,女性8例。上颌或下颌均为多数牙缺失,仅有个别天然牙、残根、残冠。覆盖基牙共54颗,多为牙周情况良好的前牙和前磨牙。根据余留牙情况覆盖基牙的处理方式有:银汞充填根管口、树脂充填根管口、短冠顶盖、桩核式。每位患者的覆盖基牙数目有:8例为2颗,6例为3颗,5例为4颗。其中上颌6例、下颌13例,对颌均为总义齿(CD)修复。上下颌全口义齿(CD)修复患者22例,年龄54~80岁,平均65岁,义齿固位良好,患者无明显不适。

    1.2  仪器设备  721型分光光度计(上海分析仪器三厂产);MCF-8701型牙合力测定仪(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产)。

    1.3  咀嚼效率的测定      采取吸光度法[1],测定下颌覆盖义齿组和全口义齿组患者在义齿戴入当天、2周、3月的半分钟咀嚼效率:测试时将5.0 g 花生米放入患者口内咀嚼30 s,将口内及义齿上的食物全部吐出及冲洗至量杯内,加蒸馏水至1 000 ml,搅拌1 min,静置2 min 后,用刻度吸管吸取上1/3处悬浊液5 ml 于比色杯中, 立即放入分光光度计中测定590 nm 处的吸光度值(蒸馏水调零)。

    1.4  咬合力的测定      用牙合力测定仪测定下颌覆盖义齿组和全口义齿组患者在义齿戴入当天、2周、3月的咬合力大小。患者端坐,紧咬牙合力测定仪的咬合片,加载最大咬合力至有不适感为止,在负载传感显示器读取读数,每5 s 1次的频率连续咬10次,记录3次最大值,取平均值为记录的最终值。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0.0对本数据做t检验分析,评价COD组和CD组在咀嚼效率和咬合力上的差异。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咀嚼效率的测量结果  半口覆盖义齿组在戴牙当天及2周后、3月后与全口义齿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显著差异(P<0.01),详见表1。

    2.2  咬合力测量结果  半口覆盖义齿组在戴牙2周、3月后与全口义齿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2。表1  下颌覆盖义齿组和全口义齿组半分钟咀嚼效率表2  下颌覆盖义齿组和全口义齿组最大咬合力

    3  讨论   

    牙槽骨对稳固义齿、支持牙合力起着重要作用,牙槽骨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义齿的修复效果。牙与牙槽骨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2]。全口义齿修复中,剩余牙槽嵴的吸收是影响修复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于下颌牙槽嵴严重吸收的患者,最突出的临床问题是义齿缺乏固位、稳定及支持所应具备的条件。而预防牙槽嵴吸收确实可行的办法就是保留余留牙齿,尽可能保留牙合弓内残留的个别天然牙或牙根,对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有积极意义[3]。因此,具有保存余留牙齿、防止牙槽嵴吸收、稳定、固位好等优点的覆盖义齿修复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以往有关覆盖义齿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基牙的健康状况,牙槽骨的吸收等方面,对生理功能方面的报道较少,一种成熟的修复形式,既要重视生物力学原则的应用,也要重视恢复各种生理功能。

    覆盖义齿有别于普通义齿,其基托覆盖黏膜外,还覆盖有天然牙或经的牙根。设计覆盖义齿就必然要考虑到对覆盖基牙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本研究中对余留牙齿或牙根作相应的处理后,再进行覆盖义齿修复,处理方法有长冠顶盖、短冠顶盖及根管口充填,配戴覆盖义齿后固位、稳定性明显增强,最大咬合力和咀嚼效率明显较全口义齿高,基本能满足日常咀嚼的需要。

    测定咀嚼效能可反映牙列健康状况和咬合接触面大小、牙合稳定性以及咬合、咀嚼肌、颞颌关节咀嚼系统3个组成部分之间协调的程度[4],有学者用吸光光度法分别测定90例无牙牙合患者戴用全口义齿1周,1、3、6个月后的咀嚼效率,结果为1个月后逐步提高,3~6个月后达到稳定[5]。本研究中采用吸光度法测定咀嚼效能这一重复性较好的检测方法,所得结果表明:覆盖义齿修复治疗后咀嚼功能可逐渐恢复,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全口义齿修复,实验数据充分说明了种植覆盖义齿对于提高无牙牙合患者咀嚼效率是一种好的修复方式,有助于解决临床剩余牙槽嵴低平患者CD修复后咀嚼功能恢复不良的问题。特别是对下颌仅有个别牙根的患者,使用COD也能获得良好的咀嚼效率,尤其是咀嚼脆性食物。因此,COD是一种较好的修复方式。

    覆盖义齿以天然牙或牙根作为覆盖基牙,保存了牙槽骨。增加了义齿的稳定性。同时由于天然牙或牙根的存在,也保存了牙周膜,那么也就保存了牙周膜内的本体感受器。覆盖义齿的基牙可将基托承受的力迅速传导至牙周膜本体感受器。该本体感受器将牙合力的刺激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中枢通过反馈系统可以调节牙合力,使组织免受或减轻创伤,可有效地防止或减轻牙槽骨的吸收。使牙槽骨能够长久提供义齿所需的支持力。谢秋菲[6]的研究表明,COD修复后颞肌前束活动增加的机制,可能主要通过增加运动单位的活动强度,并伴有运动单位活动的数量及发放频率的增加。肌电活动表明,COD修复后患者的颞肌前束活动接近生理状态,因此具有较大的收缩潜力。由于运动单位的频数增加相对较少,咀嚼肌在活动强度增加的基础上,没有缩短单次收缩后的休息时间,疲劳的趋势相对较小,属于相对高效的收缩模式。而CD修复后,颞肌前束在咀嚼运动中运动单位的活动频率或参加咀嚼活动的运动单位的数量相对较高,而活动强度相对较低。说明CD修复后的患者咀嚼肌的收缩潜力相对较小。主要依靠增加运动单位的活动频数来增加肌力,运动单位单次收缩后的休息时间缩短,咀嚼肌在咀嚼循环中有疲劳的趋势。

    另有实验结果表明:OD修复后患者咀嚼循环的规则性和末端集中性较CD修复好,可能是由于OD修复的患者保留了少量牙根,因此保留了部分牙周膜本体感觉,中枢神经系统对下颌运动及终止点的控制更好[7]。正中牙牙合位大力咬合时咀嚼肌处于等长收缩状态, 咬合力的大小与咀嚼肌表面肌电活动强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可以根据咬合力的变化来判断咀嚼肌张力,从而评价咀嚼肌的功能状态[8]。本研究结果证明了,覆盖义齿能获得比全口义齿更大的咬合力和咀嚼效率,显示了恢复牙合稳定性及咀嚼系统的协调与平衡。这可能是由于OD修复后,患者的剩余牙槽嵴及剩余牙根能承受较大的牙合力,咀嚼时发挥了较大的肌力,因而表现出较高的咀嚼效率。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OD修复后义齿固定较好,侧方运动的幅度加大,提高了对食物的咀嚼效率。

    覆盖基牙的存在,避免了患者拔牙的痛苦,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对一些不适于拔牙的患者,采用覆盖义齿修复,可以恢复其美观及咀嚼功能。总之,覆盖义齿修复由于覆盖基牙的存在,避免了牙槽骨的吸收萎缩,保留了牙槽骨,义齿的固位稳定、支持作用均较常规义齿修复要好,提高了义齿的咀嚼功能。

【】
  [1] 宋兆峻,林 丽,杨宠莹,等.用吸光度法测定咀嚼效能的研究[J].口腔医学,1988,8(1) : 70.
[2] 徐君伍.口腔修复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39.
[3] 侯燕宁,査伯涛.覆盖义齿在牙周病患者义齿修复中的应用[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0,1(3):171.
[4] Williams DR. A rational for the management of advanced toothwear[J].J Oral Rehabil,1987,14(1):77.
[5] 林映荷,胡国瑜.用吸光度法对全口义齿咀嚼效能的测定和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9,13:192.
[6] 谢秋菲,陈 利,杨朝晖,等.总义齿、覆盖义齿和种植覆盖义齿修复后咀嚼肌功能活动的比较研究[J].口腔医学杂志,2004,18(4):320.
[7] 陈 利,谢秋菲,冯海兰,等.覆盖义齿和全口义齿咀嚼功能的比较研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2,16(2):152.
[8] Hagberg 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electromyographic activity on masticatory muscles versus bite force[J]. Scand J Dent Res.1985,93(5):39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