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炎平联合山莨菪碱治疗秋季腹泻84例临床观察
【摘要】 1 陈九义.喜炎平注射液病毒性肺炎临床疗效观察.滨州医学院学报,2003,26(3):65-66.
2 郑美华.穿心莲注射液治疗疱疹性咽炎20例.医药导报,2001,20(1):40.
3 崔依.山莨菪碱与思密达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疗效观察.儿科药学,2002,8(2):39-40.
4 邱茂良.针灸学.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1994,41.
【关键词】 喜炎平;山莨菪碱;足三里穴;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是小儿秋冬季发生的常见传染性疾病,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肠道感染性疾病,病毒通过粪-口途径及呼吸道传播,多见于6~24个月婴幼儿。起病较急,常伴有发热、呕吐和上呼吸道症状。大便每日几次到几十次,量多,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无黏液脓血,无腥臭味。笔者选用喜炎平联合山莨菪碱治疗秋季腹泻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5年6月~2007年4月在我科门诊确诊为秋季腹泻患儿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其中男26例,女16例,对照组42例,男22例,女20例。患儿年龄6个月到3岁,均无明显腹胀。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的对症处理。治疗组应用喜炎平注射液(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剂量5~10 mg/(kg·d)肌注或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250 ml静滴,每日1次,3天为1个疗程,配合山莨菪碱0.1 mg/kg,足三里穴位注射、单侧、每日1次;对照组应用病毒唑注射液10 mg/(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250 ml静滴,每天1次,3天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1993年北京修订的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显效为治疗72 h内粪便形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为治疗72 h内粪便形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为治疗72 h内粪便形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组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见表1。表1 两组疗效比较
3 讨论
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秋季腹泻的最常见病原之一,病毒常常侵入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使肠绒毛破坏,使小动脉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水钠吸收减少,渗出增多,导致腹泻。目前医学抗病毒治疗西药疗效欠佳或毒副作用过大,推荐中医药治疗。现代药理研究[1]:喜炎平其主要成分为水溶性穿心莲总内酯,有14-去氧穿心莲内酯(穿心莲甲素)、穿心莲内酯(穿心莲乙素)、新穿心莲内酯(穿心莲新苷)、穿心莲内素、14-去氧-1,12-二去氢穿心莲内酯等。其药理作用是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它可占据病毒复制DNA与蛋白质结合位点,阻止蛋白质对DNA片断的包裹,使病毒不能复制,对肠道病毒及呼吸道病毒有灭活作用,还能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且能通过抑制炎症部位PG的合成,保护溶酶体膜,抑制炎症的,有明显解热作用[2],还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可促进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具有提高血清中溶菌酶含量的作用[3],而山莨菪碱为M受体阻滞剂,有改善微循环,减轻水肿,抗氧自由基及抗过敏作用[4]。足三里穴位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汇聚精气灌注于胃肠,为保健要穴,具有强壮作用,针刺可调整胃肠功能,使胃游离酸总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增强消化功能。山莨菪碱通过足三里穴位可以更好地发挥健脾涩肠止泄之功能,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患儿出现颜面发红是正常药物反应,医务人员应提前告知患儿家属,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通过临床观察此治疗方案安全、无毒副作用,故推荐给广大医务工作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