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引流治疗骶尾藏毛窦1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少军 闵丽 应光耀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对口引流 骶尾 藏毛窦

  患者陆某,男,20岁,患者因“腰骶部反复出现肿块疼痛溢脓4年”于2007年8月21日入我院。患者于四年前腰骶部出现肿块,到行切开排脓术,但术后肿块反复肿痛、溃脓,四年来曾行多次脓肿切开术,一直未得到根治。查体:腰骶部正中线见一约5 cm×1 cm大小的肿块,有5个窦口,按压后有少量脓液自窦口溢出,骶尾部中线皮肤凹陷,有一窦口,探针探查该窦口,与腰骶部正中线肿块相通,窦道长有12 cm。腔内B超提示:腰骶部皮下

  5 mm处探及一50 mm×12 mm×20 mm的液性包块,边缘较规则,包块与周缘组织分界较清,皮下脓肿形成。MRI:骶尾部正中皮下炎性病变,病灶与皮肤间有细的窦道形成,局部皮肤明显增厚,表面有浅溃疡形成,病灶与椎管间无相通。入院诊断:骶尾藏毛窦。

  治疗:在连续硬外麻醉下患者取俯卧位,腰骶部肿块予行梭形切口,排出脓液后,在探针引导下切开腰骶部肿块,排出脓液,刮除坏死组织,将5个分支分别予以切开,切除硬结及纤维组织,创面开放,引流通畅;将骶尾部窦口扩创,切除窦口处纤维硬结组织,在切下组织中发现有少量毛发;上下两切口之间作对口引流,刮除皮桥下坏死组织。术后伤口予红油膏纱布填塞于皮桥下,7 d后两伤口间皮桥予以加压包扎,促进皮桥与皮下肉芽粘连,术后14 d皮桥与肉芽基本粘连,腰骶部及骶尾部切口予生肌散、白玉膏外敷换药,术后25 d痊愈出院。随访至今无复发。

  讨论:藏毛窦是一种藏毛性疾病,临床较少见。其特征为骶尾部慢性窦道或囊肿,内藏毛发;也可表现为骶尾部急性脓肿,穿破后形成慢性窦道。本病多见于中等肥胖、多毛、20~30岁的青年男性。在我国,本病少见,但近年来该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本病要排除骶前囊肿、骨质破坏性病变等疾病,可通过腔内超声、MRI等鉴别。手术是治疗骶尾藏毛窦的主要方法,一般认为,并发严重感染及脓肿时,先行抗感染治疗,待炎症控制再行二期根治手术;无感染或病灶局限,可完整切除病灶,伤口一期缝合[2]。

  本例藏毛窦患者因脓肿反复发作,曾行切开引流术但半月即复发,为此考虑行开放性伤口治疗。患者窦道较长,若全部切开,伤口必然深、大,疤痕多,愈合慢。为此采用对口引流保留皮桥术,保留两切口间皮桥,术后皮桥下伤口用红油膏中药换药以祛腐生肌,待腐尽后皮桥加压包扎促使皮桥与皮下组织粘连,从而加快伤口愈合速度,且愈合后腰骶部疤痕小。术中应注意要完整切除骶尾部原发病灶,在发现毛发处要反复探查防治遗漏而复发。

【】
  [1] 司晋龙,尹华,马钢. 尾部藏毛窦诊疗进展[J].肛肠病杂志,2003,23(2):33?35.

[2] Azab AS, Kamal MS, Saad RA,et al. Radical cure of pilonidal sinus by atransposition rhomboid flap[J].Br J Surq,1984,71(2):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