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切开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126例临床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何镇文 钟传华 时间:2010-07-13

【摘要】    

【关键词】  一次性 根治术 肛周脓肿

  肛周脓肿是肛周皮肤黏膜下及肛周间隙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是肛肠科的常见病。我们采用一次性切开根治术肛周脓肿,疗效满意,现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26例,男86例,女40例。年龄18~76岁,病程3 d至两周。其中肛门皮下脓肿23例,坐骨直肠窝脓肿38例,直肠后间隙脓肿16例,骨盆直肠窝脓肿1例,括约肌间脓肿21例,蹄铁性脓肿15例,黏膜下脓肿12例。

  1.2  方法与结果  患者术前常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取侧卧位,常规消毒,行骶管阻滞麻醉起效后,肛内未扪及硬性肿物。用食指和母指双合诊,确定脓肿位置,范围及内口位置,考虑能够引流通畅的部位,于内口相应肛旁肿物高突处,作一放射状切口,充分引出脓液,用右手食指探查脓腔,分离脓腔膈,右手从切口处插入探针,左手食指伸入肛内作引导,在肛窦感染处,即原发内口处穿出,在不损伤肛管直肠环原则下,沿探针方向作放射状切开,将切开略向肛窦上方延长,彻底清除脓腔内腐肉组织、原发内口和感染的肛门导管,修整创面呈底小口大状,以利引流,缝扎内口两断端黏膜,避免断端黏膜出血,同时可破坏其旁肛窦组织。双氧水清洗脓腔,塔形凡士林纱布填塞,棉垫加压,包扎固定,手术完毕。术后24 h可排大便,每日中药坐浴以清热解毒,凉血祛瘀,早期用黄连膏纱条引流消炎,待伤口分泌物减少,用生肌玉红膏纱条换药以生肌收口至痊愈。并配合内服中药以清热解毒,益气养血,托里生肌,促进伤口愈合。合理应用抗生素静滴控制感染。结果术后14~28 d创口愈合,肛门功能正常,排便控制良好。随访6个月至2年,未见复发。

  2  讨  论

  2.1  肛周脓肿是肛肠外科临床常见疾病。它是由于肛门腺受细菌感染后,在肛门直肠周围间隙组织引起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的疾病。分为非特异性肛周脓肿和特异性肛周脓肿。非特异性肛周脓肿,多为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混合感染引起。特异性肛周脓肿由结核杆菌等引起。本组126例,均为非特异性肛周脓肿。肛周脓肿病人往往在就医时即已化脓,保守治疗或单纯切开排脓只能增加患者的痛苦,病程日久还有可能向他处或形成复杂肛瘘。手术治疗是首选的方法,而且越早越好。本组病例126例均采用一次性切开根治术,术后合理使用抗生素,配合中药坐浴,换药等,治愈率100%。其疗效确切,疗程短,痛苦少,复发率低等优点。

  2.2  由于肛窦开口向上,底向下,深约3~5 mm,肛门腺开口于窦底,窝内易积存粪屑。各种致病菌进入肛窦,往肛门各个间隙,形成肛周脓肿。术中寻找内口准确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内口即感染的肛窦。用指诊触摸齿线附近有硬结,凹陷及压痛,双叶肛门镜下见肛窦处有扩大深凹,红肿或溢脓等,即为内口[1]。本组病例内口均在肛窦处。用探针从内口处穿出时不可用力过猛,强行穿出,易造成假内口,从而遗漏了真正的内口[2]。内口切开后,应略向上方延长3~5 mm,以探针为中心的1 cm2范围内,彻底清除原发感染肛窦,肛腺及肛门腺导管,及内口附近坏死组织。彻底清除原发病灶,预防复发或肛瘘形成。

  2.3  根据脓腔范围及内口位置,正确设计切口。要彻底清除腐肉组织至脓腔底部,不能残留死腔,否则可遗留成肛瘘。创口要成底小口大状,充分引流脓腔,保证引流通畅。如蹄铁形的多间隙脓肿,在支管须开窗引流。同时,要尽可能地减少损伤,保护肛门括约肌,避免术后肛门疤痕过大或术后畸形,影响肛门功能。

  2.4  术后换药是关键。术后换药是防治创口感染,促进创口愈合的重要措施。操作要轻柔,细致,准确。肛周脓肿创口敞开的主要原因是要引流通畅。每天换药必须充分暴露创口及内口处,仔细检查是否引流通畅。用双氧水清洁创口,引流条填塞至创口底部,使创面肉芽从基底逐渐向上生长,有利于促进伤口的进展,防止伤口感染或形成假性愈合。积极清除残存创面的异物,肉芽生长过快的创面要清除,皮肤过早搭桥的要及时修剪。

  2.5  术前检查应关注血糖。随着糖尿病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并年轻化,肛周脓肿患者术前应排除糖尿病,或糖尿病患者血糖应控制正常,方可行一期切开根治手术,以保证术后创口正常生长愈合。

【】
  [1] 曹吉勋.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及其一期根治[J].大肠肛门病研究新进展,2004,17?19.

[2] 赵东升.切开引流加挂线法肛门直肠周围脓肿42例[J].肛肠病杂志,2006,26:3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