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PPH)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
【关键词】 痔 黏膜 切除 钉合术(PPH)
近年来,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PPH) 在我国逐步得到应用和。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我们通过及时随访,注意到术后便时出血和痔块再脱出是PPH的常见并发症,并采取了一些预防工作,取得较理想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4年8月至2006年12月,共对68例痔病患者施行了PPH。其中男29例,女39例,年龄19~68岁(平均37.9岁)。Ⅲ期痔30例,Ⅳ期痔38例。均有反复便后痔块脱出,30例伴有反复便时出血。
1.2 手术方法 ①取截石位,消毒、铺巾,取出PPH吻合器及其它物件(康迪,)。②扩肛后四把组织钳均匀分布,钳夹肛管组织,放入肛管扩张器(CAD33),将其缝合固定于肛周皮肤。③于齿状线上方2~4 cm,7号丝线作两圈相距1 cm的直肠黏膜下荷包缝合。④完全旋开吻合器(HCS33),经CAD33放入肛管,收紧并将荷包缝合线打结,⑤带线器带过缝线,稍稍用力持续牵拉荷包缝合线的同时,完全旋紧吻合器。⑥打开扳机,激发吻合器,并保持其在关闭状态约30 s后,松开并退出。⑦在肛镜(PSA33)帮助显露下检查吻合口,用1?0薇荞线连续锁边缝合吻合口一圈。⑧术后半流饮食,静点先锋霉素3 d。
1.3 结果 所有患者痊愈出院,随访3~21个月。无大出血病例,其中78%出院1周内返回工作岗位。平均手术时间为49 min(15~60 min);术后平均住院3.3 d(2~7 d)。术后并发症:①术后出血:12例术后第2~7天排便时有少量出血,自行停止;②痔块再脱出;③肛门狭窄:2例患者自觉肛门狭窄,排大便时困难;④大便习惯改变:1例患者术后大便次数由术前1次/d增加至2~4次/ d。
2 讨 论
PPH术后可出现直肠出血,术后痔块再脱出,肛门持续性疼痛、便急、短暂性肛门排气失禁和便污现象,直肠吻合术后出血和痔块再脱出是两个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5%和24.6%。
2.1 术后出血
2.1.1 麻醉 PPH手术要求肛门有良好的松弛,我们采用骶管麻醉。如果麻醉效果欠佳,麻醉师通过静脉给药使患者入睡保持安静,则造成肛门松弛不满意,可能发生:①吻合器放入肛门使用强力,造成肛门撕裂;②吻合器撒出时直肠黏膜吻合口的出血点显露不清,无法有效止血。上述两种情况常常导致术后早期出血,因此,要保证手术时肛门完全松弛的麻醉效果。
2.1.2 吻合口一圈的缝合加固 痔血供十分丰富,手术中可能因肛管和血管自身收缩即可能止血,术后排便及肛管活动、血管扩张可能再次出血,故对吻合口一圈的确切缝合止血,不仅可以预防术后出血,还能进一步减少痔区血供,痔核萎缩[1]。
2.2 术后痔块再脱出
2.2.1 直肠黏膜下荷包缝合 直肠黏膜下荷包缝合时,若只做一圈,则切割下来的直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一般宽度小于2 cm,且不均匀,导致术后又有程度不一的痔块脱出。我们多采取在3、9点位的齿状线上方2~4 cm进针,作相距约1 cm的两个荷包缝合,消除或减轻了痔块脱出。
2.2.2 旋紧吻合器时消除所有反作用力 在旋紧吻合器同时,应松开固定肛管扩张器的组织钳(或剪开固定缝合线),否则将影响肛管相关部位的向上移动,造成术后痔块仍或多或少的脱出,甚至与术前一样。
2.2.3 吻合口上下直肠黏膜下层的再悬吊 PPH是通过环行切除齿状线上方紧靠肛垫的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组织,将肛垫及肛管部位的组织整体向上悬吊,使其不下移或脱垂,同时切断黏膜和黏膜下层供应肛垫的血管[2]。因此,我们在进行到取出吻合器、开始吻合口出血点缝扎止血时,于包括出血点在内的上下直肠黏膜下层的连续锁边缝合。如此可以止血更彻底,并进一步将肛管相关部位向上悬吊,减少术后痔块再脱出的发生率[3]。
【】
[1] 易知华,孙福堂,何玉峰,等.肛垫复位术环状混合痔18例临床观察[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2,3:153?154.
[2] Longo A.Treatment of hemorrboids diseese by reduction of mucosa and hemorrhoidal prolapse with a circular suturing device: a new procedure[M].Rome,Italy:Proceedings of the 6th World Congress of Endoscopic Surgery,1998:3?4.
[3] 易知华,何玉峰,王万民,等.选择性肛垫复位术治疗重度脱垂性内痔的临床研究[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4,4:276?2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