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常规锁骨触诊的临床意义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新生儿 锁骨骨折 产伤 检查方法
新生儿锁骨骨折是最常见的一种产伤性骨折,其发生多与阴道难产、胎儿过大、接生手法不当有关。我科于2007年8月开始实施对新生儿常规锁骨触诊检查。在临床实践中,常规锁骨触诊检查能够及时检出锁骨骨折,防止漏诊,以及在保证新生儿健康和缓解医患矛盾中起着积极作用。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取我科在产后常规锁骨触诊检查方法前(2006年8月~2007年7月)分娩的活产新生儿为对照组,共5109例,取2007年8月~2008年7月分娩的活产新生儿为实验组,共4173例,对应前后两组新生儿锁骨骨折骨折发生率、检出率、检出时间和漏诊率进行比较。
1.2方法 新生儿出生后由儿科医生进行常规体检,发现异常后行X 线检查,对于体重较大、出肩困难、阴道难产的新生儿重点交接班,反复认真查体和仔细临床观察,以及早诊断与。
1.3诊断 正常时锁骨呈“S”型,轮廓清楚,光滑对称,局部软组织无肿胀及压痛。在锁骨骨折时:(1)触摸锁骨双侧不对称,患侧锁骨有增厚模糊感觉;(2)两上肢活动不一致,患侧上肢可能因活动时疼痛而出现“假性麻痹”,并紧贴胸部,拥抱反射可减弱或消失;(3)局部软组织可能肿胀、压痛;(4) 有骨摩擦感或骨痂形成;(5) X线检查可确诊,但出于减少对新生儿进行的盲目检查,降低产妇家庭医药费用等因素考虑,不作为筛查的手段,锁骨触诊后,发现异常再行X线摄片检查。
2 结果
3 结论
3.1应用每日锁骨触诊方法,对骨折检出时间,在生后1天内检出比例由42.86%上升到86.67%,经检验有显著差异,说明此方法可缩短锁骨骨折检出时间。
3.2应用此方法前后,锁骨骨折率分别为0.14%和0.36%,锁骨骨折漏诊率由14.29% 降至零,经检验无显著差异,考虑因观察时间较短和例数少原因所致。对照组中有1例因其它内科疾病转儿科治疗时诊出,有1例出院后因其它疾病摄胸片时偶然发现,发现时骨折已经自行塑型,说明本病因症状轻微,容易被临床忽视而漏诊。新生儿出院后存在到其它就医的可能而导致该方面的资料缺失,因此发生率及漏诊率可能更高。
3.3治疗及预后 骨折毕竟是一种产伤,影响新生儿健康,应及时诊断给予积极治疗。而且治疗后加强护理,对家属也是一种心理安慰,我们对照组4例8字绷带固定,3例没有任何治疗,观察组15例均采用8字绷带固定,随诊复查X 线片全部痊愈,双上肢活动、肌力均正常。
3.4心理护理及健康 一旦发生新生儿骨折,不但给患儿家长造成经济负担,而且易造成家长的紧张、焦虑等心理,部分家长不能接受骨折的事实,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因此要加强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家长的一些过激的态度或言行是心理应激的外在表现,应得到医护人员的充分体谅和安慰。通过健康教育使家长了解到:新生儿骨折治疗方法简单,愈合能力强,速度快,7~10天骨痂形成,2~3周达临床愈合,塑型能力极强,骨痂随肢体的应力变化自行塑型,可以恢复正常的外观,一般在6~12个月完成很好的塑型,即使有严重的缩短成角畸形,骨痂也能随肢体的应力变化自行塑型恢复正常的外观,将来也很少会有明显的畸形残留,不会影响日后的功能。有利于减轻家长不良情绪、增强家长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5本实验组15例骨折全部发生在中、外1/3段,内1/3段无一例发生,说明锁骨骨折发生部位与其解剖特点有关。锁骨位于胸部前上方,有2个生理弯曲,内半段向前凸,外半段向后凸,略呈“S”状,内2/3较粗,中外1/3交界部相对较细,故此处易发生骨折,在体检时此部位应作为重点。
4 小结
通过临床实践发现,认真查体和临床观察是发现新生儿锁骨骨折的最简单、有效且易行的方法。在产科医务人员及助产士没有变动及助产技术和质量没有降低的情况下,常规锁骨触诊检查可以大大提高骨折检出率,使漏诊率降到最低,减少医疗纠纷,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应积极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蔡絮呤.新生儿锁骨骨折分析[J].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15( 4):239.
上一篇:毒蕈中毒患者生化实验动态观察
下一篇:过伸性颈椎损伤的围手术期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