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结合超短波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针灸 超短波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JD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多发病。医学认为主要是因创伤(如外力撞击)、突咬硬物、张口过大(如打呵欠)、经常咀嚼硬物、夜间磨牙以及单侧咀嚼习惯,咬合关系紊乱如牙尖过高、牙齿过度磨损、不良的假牙、颌间距离过低等或神经精神因素引起颞下颌关节密切相关的咀嚼肌群,韧带,颌骨及牙齿咬合互相协调功能失调或结构发生改变而引起。主要表现为颞下颌关节区疼痛,运动时弹响,张口运动障碍。2006年至2008年笔者采用电针结合超短波治疗本病52例,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52例患者均为惠州市第三人民康复科和口腔科转诊以及75211部队医院康复科病人,年龄13-64岁,男31例,女21例;单侧发病46,双侧发病6例;因拔牙引起15例,外伤10例,不明原因27例;病程最短7天,最长1年半;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合并张口受限38例,合并弹响30例。
2 诊断标准与排除标准
(1)开闭口活动时,颞颌关节区疼痛伴放射痛; (2)开口活动受限或过大;(3)开口型异常;(4)有关节弹响或关节杂音;(5)X线检查:颞颌关节无器质性病变。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相关标准。52例患者均经过拍片检查。(6)如有关节脱位、肿瘤、结核、局部有金属异物(如金属牙)、植有心脏起搏器、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妊娠均不列入治疗范围。
3 治疗方法
患者仰卧位,电针治疗法主穴取患侧阿是穴,地仓一颊车互透,配穴取双侧合谷。
首先在患者耳屏前疼痛区寻找敏感点,进针后在阿是穴旁加刺一针,然后嘱患者咬紧咀嚼肌/咬肌,由地仓向颊车透刺,针尖稍向耳屏方向偏斜,颊车向地仓互透刺,合谷行直刺法。进针后用平补平泻法,以患者感觉为度,得气后接G6805电针,阿是穴与傍针接一导线,地仓与颊车接一导线,连续波频率2-5HZ,20分钟。起针后行超短波治疗,选取五官超短波,将其中一个电极置于患者关节疼痛处,另一电极置于患侧耳后翳风处。设置超短波频率为50MHz,波长6m,微热量,每次15分钟。电针与超短波治疗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一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同时对患者进行消除或减弱病因治疗及必要的医疗知识,如让颞颌关节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张口,避免咬硬物等。
4 疗效
治愈:自觉症状完全消失,颞颌关节功能运动正常,开口度,咀嚼功能恢复正常,弹响消失;
显效: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开口度接近正常,咀嚼功能恢复,仅有轻微弹响或不能完全张口;
有效:自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但未能够完全消失;
无效:自觉症状与前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5 治疗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为100%,半年后进行随访,治愈者无一例复发。
6 典型病例
患者,女,26岁,本院放射科医生,于2007年8月10日就诊。患者近半个月无明显原因感觉右侧颞颌部疼痛,张口受限,张口及咀嚼食物时疼痛加重,服用消炎镇痛、活血通络的药物,效果不明显,遂来本科就诊。诊断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采用上法治疗。同时嘱患者避免食用不易咀嚼的食物,避免张口过大或过久,注意休息。治疗2天后,症状明显减轻,5天后症状消失。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7 体会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主要是由于与颞下颌关节密切相关的咀嚼肌群、韧带的痉挛和互相协调功能所致。中医认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属于“颔痛”、“颊痛”、“口噤不开”的范畴。《灵枢经筋篇》指出,治疗寒痹症应“以知为数、以痛为腧”说明针灸治疗应主要选择阿是穴,即以痛为腧的治疗方法。地仓与颊车均为足阳明胃经之穴,有祛风通络,开关利窍之效,地仓与颊车互透,不仅加强面部经气的疏通,而且通过电针刺激,能增强咀嚼肌,翼内外肌有节奏的收缩和舒张,使下颌骨有节律的上下运动,使痉挛的肌纤维逐渐得到松弛,减少对局部的刺激,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有利于排泄局部有害刺激物,使机能恢复正常状态。合谷系手阳明经原穴,有“面口合谷收”之说,具有解表活血,镇痛通络之功。超短波主要有镇痛、解痉、消炎、增强局部血液循环,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缓解血管与咀嚼肌的痉挛,增强关节活动范围,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因此,电针结合超短波治疗本病能够发挥协同作用,相互促进,从而取得满意效果。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发病时间越短,治疗效果越好。反之则差,因此本病早期治疗更有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马绪臣,张震康.颞下颌关节病的命名诊断分类及治疗原则.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2,37(4),241-243.
[2] 刘乃妤,鞠琰莉.针刺结合超短波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的临床观察,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559-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