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税收与经济增长二者关系的理论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慧娟 时间:2013-02-23
   摘要:税收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经济运行状况的综合反映。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对政府职能的顺利履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正确认识税收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才能深入分析和挖掘税收与经济不能同步增长的根源,进而为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提出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税收;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
 
  经济是税收的源泉,经济决定税收,而税收又反作用于经济。从理论上看,如果不考虑税收使用,只考虑税收汲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其影响方向一定为负。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对经济增长和投资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如果考虑到税收收入的使用,税收又会促进经济增长。可见,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双向的,这是税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一般原理。税收效应理论表明,政府通过征税,可以影响纳税人的消费、储蓄和投资行为,使其作出一种使自己获得最大化效用的理性选择,进而影响资源配置。而宏观税负理论、税收弹性理论和平衡预算理论有助于阐明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
  一、税收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一)税收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理论
  从财政收入角度看,政府向私人部门征税,减少了私人用于投资的可支配资源,对投资和经济增长具有负面影响。但从财政支出角度看,税收用于提供公共产品,产生了正外部性,或者改善了私人部门的投资环境,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可见,从税收汲取角度,抑制私人部门投资,对经济增长负激励;从税收收入使用角度对经济增长存在正激励,其净效应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大小。这说明,经济增长是税收规模的函数,但不是单调函数,单调递增或单调递减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当政府税收规模和公共支出水平较低时,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短缺,增加税收提供公共产品的边际正效应大于增加税收的边际负激励效应。而且,此时税收的收入效应一般大于替代效应,即征税使投资的收益降低,而投资者要维持相同的净收入,必须增加投资数量。因此,提高宏观税负总体上有利于扩大投资和经济增长。但在税收规模和成本已偏大时,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增税提供公共产品的边际正效应将不能弥补税收的边际负效应。而且,税收的替代效应将大于收入效应,从而负效应占主导,继续提高宏观税率总体上将不利于刺激投资和经济增长。因此,税收与经济增长及投资是一种非线性的、非单调的关系,投资和经济增长应是税收规模因素的凹函数。
  (二)宏观税负理论
  税收的快速增长主要取决于宏观税负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宏观税负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的税收收入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关系,即T/GDP,也称宏观税率。决定税收收入总额不仅要看税负水平还要看税基的大小。提高税负水平不一定都会增加税收收入,有时反而会减少税收收入。因为税负水平过高,会削弱工作和投资的积极性,产生无谓损失(如图1中的a幅),从而削减了税基使得税收收入减少。美国供应学派代表人物阿瑟·拉弗通过拉弗曲线解释了税负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见图1中的b幅)。根据b幅所示,t表示税率,T表示税收收入,在税率为0时,税收收入为0;如果税率为100%时,无人选择工作,生产停止,也没有税收收入。t0点右方区域被视为“禁区”,因为在取得等量税收收入的情况下,该区域的税率要比左方区域税率高得多。可产生最大生产量和税收收入的点是t0点,超过t0点(此时,t0不一定等于50%),生产和税收都会下降。拉弗曲线表明,宏观税负与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理论上讲,应该存在一种最佳的宏观税负水平,兼顾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
  (三)税收弹性理论
  研究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离不开对税收弹性的分析。税收弹性反映的是税收收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反应程度,其基本表达式为:E=(△T/T)/( △GDP/GDP),其中,E为税收弹性,T为税收收入总量,△T为税收收入增量,GDP为国内生产总值,△GDP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一般而言,当E<1时为缺乏弹性,税收增长速度小于经济增长速度;当E=1时,表示二者同步增长;当E>1时为富有弹性,税收增长速度大于经济增长速度。
  在一国财政收入主要依赖税收收入的情况下,为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税制设计应使税收增长速度略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只有在与GDP同步或快于GDP增长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政府顺利履行职能,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而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出现了经济增长缓慢、税收收入增长较快的现象。短期内,税收收入的增长一方面源于GDP的增长;另一方面,取决于前期税收规模的大小,即虽然总体上经济增长决定税收收入增长,但是由于税收收入计划具有刚性,因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税收增长。据统计分析,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宏观税率的最佳区间应该在20%~30%之间。为了接近这一区间,我国宏观税率将会逐渐上升。
  (四)平衡预算原理
  根据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假设社会的经济活动是由家庭(消费者)、企业和政府三个部门组成。如用Y表示国民收入,C表示消费,S表示储蓄,I表示投资,T为政府税收总额,G为政府支出总额。以收入法核算国民收入,有:Y=C+S+T (1),以支出法核算国民收入,则有:Y=C+I+G (2),以上两式结合起来则得到新的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C+S+T=Y=C+I+G,即S+T=I+G (3),如果把消费C看成是收入的函数,并假定在没有收入时消费量为C0,可支配收入为Yd,边际消费倾向为d,则有:C=C0+dYd (4),假定税收收入总额为T,于是,可支配收入Yd=Y-T,将此式代入(2),有:Y=C0+d(Y-T)+I+G,即(l-d)Y=C0-dT+I+G(8)。分别求Y对T的导数和Y对G的导数,得:dY/dT=-d/(1-d)(5),dY/dG=1/(1-d)(6)。(5)式表明了税收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程度,通常称之为税收乘数。税收乘数是负值,说明国民收入变动与税收变动的方向相反。 (6)式表明了政府支出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程度,称之为政府支出乘数。政府支出乘数为正值,这表明国民收入的变动与政府支出变动的方向相同。
  当政府增税时,国民收入减少,减少的数额为税收增量的d/(1-d)倍,反之亦然。当政府支出增加时,国民收入增加,增加额相当于政府支出数量的1/(1-d)倍,反之亦然。如果同时考虑这两个因素,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在税收增加的同时,增加相等数额的政府支出,则有:-d/(1-d)+1/(1-d)=1。这说明数额较大的税收和政府支出,即使保持相等,也会产生扩张效应,而且GDP的增加额正好等于二者的增加额,这就是平衡预算原理。在预算平衡条件下,预算规模具有扩张效应是由于税收乘数小于支出乘数,即增加税收的收缩效应小于增加等量政府支出(购买支出)的扩张效应。因此,研究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必须看到政府支出的作用。
  二、税收与国内生产总值不能同步增长的因素分析
  从历年实现的税收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数据中不难发现,税收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密切,有时甚至是弱相关非确定性的关系。影响税收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步增长的可能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