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视阈中的金融风暴剖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蒋英慧 时间:2013-03-22

  二、“非平衡态”的人类“欲望”在当下的彰显
  人类的“自为生命”活动在当下何如呢?可以说,是从需要到需要的满足并产生新的欲望,再到新的欲望的满足。这是这样一种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持续发展过程,人的欲望处于动态的“非平衡态”。而所谓“次级按揭贷款”,就是贷给个人信用记录低于一定级别的人以谋求更高的利息进而增加银行收入。为了规避风险并摆脱“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资本的限制,美国的这些银行把放出的贷款进行分类归集并打包出售给一些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例如SIV/SPV等),SIV再将这些贷款在市场上抵押发行证券(其投资者们遍及全球)。通过这样一系列行为,银行和SIV同时得到了一笔“无风险”的佣金(手续费)。金融机构们(作为中介人的高官、高管们)追逐利润(佣金)的不懈努力使金融市场贷款规模迅速扩张,高风险的按揭贷款产业链应运而生。但由于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严重,美联储连续17次的加息又导致“次级贷”所有人还款困难,“次级抵押市场”的很多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的“马太效应”顷刻爆发: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按揭贷款金融衍生品大幅度缩水,而证券持有者们的抢兑使金融市场流动性出现匮乏,金融危机因此爆发并借助因特网的全球链接在世界四处肆虐。
  可见,我们不得不审视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时代,特别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欧美各国。人类当下的“自为生命”存在与“钱生钱”的货币经济(金融经济)在当代社会的现代联姻:“电子货币”时代的“符号经济”登场了。凭借互联网的联姻,资本在全球滚动升值,人类“钱生钱的物欲”在货币经济(金融经济)中肆虐。“物欲”的生命意志在普通大众身上得到了贴切表述,物欲的“权力意志”更是在华尔街的高官、高管们,也在全球精英们身上得到了充分表达。人类的超越欲望在“消费符号”上凝结——货币符号把人和自然界的现实的本质力量变成纯抽象的观念,并且逐渐主体化和神灵化,它引领人们从“虚拟实在”走向“幻象世界”[5]。全球化的“虚拟经济”通过电子媒介、数字符号已经把人类彻底围困,人类被自己的无穷欲望所困扰。譬如:欧美各国已经步入到消费社会并发展到符号经济时代(物欲“拟像化”为符号)。尤其在美国:穷人消费的是“次贷”;中产阶级消费的是“品味”;富有阶层消费的是“意境”。也就是说,美国人消费的是“超现实的拟像”,因为不管是“次贷”、“品味”还是“意境”都只是“符号”而已。囿于虚拟业务中“无限的”的利润空间潜力,美国的银行和各级金融中介机构把大量增发的美元做虚拟业务,诸如次级贷款和由按揭所支撑的证券以及其他所谓创新的不断增加。
  为此,我们要仔细审查至今被欧美各国奉为圭臬的“理性”。马克斯·韦伯认真考察了理性与现代性社会的具体关联。他发现:现代性进程其实不过是一个社会逐渐理性化的过程[6]。而在理性的“类型”上,欧洲的理性化过程特别偏重“经济理性”的扩展,这种经济理性的行为,倾向于精确的计算以何种有效的手段才能达成目的,也就是讲求效率和效果的做事方法。这种经济理性响应康德在“一切社会事务中运用理性”的号召,从而在社会领域里也成为最高的价值评判标准,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理性化生活态度和理性化社会形态由此形成。囿于逐渐增多的财富充分表征了人欲壑难填的欲望,“理性”逐步演化为“效率”,即经济理性,也是近代人生命欲望的表达。近代人的“理性”在一切社会事务中的运用促成了理性化的社会生活态度,于是“理性”成为“秩序”,理性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更是充分表征了人类生命欲望的四处涌动。遍及欧美的理性主义不过是表征了当下人类生存的欲望渴求,而“理性经济人”只是表述了人的“物欲理性”而已。现代性“囚笼”正是其后果,正像马克斯·韦伯所揭示:巴呵斯特牧师所顾虑的“可以随时脱下的单薄的外套”已经魔化为“像钢一般坚硬的牢笼”[6]!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