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应平衡政府和市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连秀婷 时间:2013-02-14
  [摘要]面对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结合的政策措施,经济在2009年第二季度走向复苏,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但是,随之而来的政府主导的信贷扩大、货币投放加大和投资速度过快等一系列措施也可能会引发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政府投资、政府取代市场主体地位等风险。因此,在后危机时代,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应坚持市场经济制度,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最优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政府应选择积极退市,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再者还应积极寻求政府和市场的最佳结合点,平衡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保障和促进中国经济平稳、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平衡;政府;市场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进而席卷全球,导致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发生对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打击巨大,中国经济也受到重创。此后,奥巴马政府投入7,000亿美元救市,并且采取扩大政府支出和减税的财政政策,以及降低利息的货币政策。中国政府也投资4万亿元刺激经济,扩大内需,并行有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由于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采取的积极措施,整个世界经济开始逐步走向复苏,可以说正在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各项经济指标的同比增长显示出强劲的复苏轨迹,全年GDP增长达到了8.7%。我们可以作出判断: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后金融危机时代”。
  此次中国经济能较快从危机的泥潭中解脱出来,最大得益于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积极干预和刺激。但是,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在经济发展中政府和市场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政府作为“守夜人”其作用定位于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市场机制才是能使整个社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的真正主体。因此,在后危机时代,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讨论又被推向风口浪尖。中国经济发展中应该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
  
  在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政府干预和市场自由之间就开始了分歧与争论。1776年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理论提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市场会自发调节经济的运行从而使资源达到最优的配置,就此构建了西方国家市场自由竞争的神话。直到1929年~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发生,经济学家开始怀疑市场的万能,凯恩斯提出了政府应干预经济的理论,这一理论受到了当时西方各国的追捧并付诸实践,指导西方各国从危机中解脱,并创造了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经济大繁荣。此时,古典经济学的市场自由竞争退出主流经济学的位置。到20世纪70年代自由主义思想在凯恩斯主义受到质疑时纷纷兴起,芝加哥学派主张全面恢复斯密“看不见的手”的传统理论和自由放任的思想,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主张的市场自由竞争更是盛极一时。最著名的要数货币主义代表弗里德曼,他从“个人主义”的微观经济结构入手,在“永久收入”的理论基础之上恢复了货币在宏观经济结构中的关键地位,以此提出了与凯恩斯干预主义相抗衡的自由主义论点,认为,在国家不进行任何干预的情况下,市场经济的行情动荡远远低于干预时的程度;国家的真正作用不在于短期内影响市场,而首先应保证货币总量能定期和有规律地增加。供给学派主张全面恢复新古典经济学的自由主义精神,尤其是恢复萨伊定律,反对凯恩斯“需求管理”的国家干预主义,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供给管理”,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应该影响供给而不是影响需求,以促进私人储蓄和投资[1] 。
  在政府和市场的分歧和争论中,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各自扮]各自的角色,又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既坚持市场机制的自由竞争的自发调节作用,又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以保持经济有秩、有序的发展。
  
  二、金融危机时中国政府的措施及对经济的积极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是在2008年第三季度加速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08年我国GDP增速连续五个季度下滑,第三季度的增幅首次回落到10%之下的9.9%,而9月份更是下降到9.0%,达到了近年来的最小增幅。面对经济下滑,中国政府及时采取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主要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措施的实施很快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中国经济快速步入复苏的行列。
  1. 金融危机时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
  (1)积极的财政政策。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政府立即做出反应,采取了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导的十项措施,包括铁路、公路、机场、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加强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投入、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投入、自主创新、结构调整的投入、灾后恢复重建的投入等,计划到2010年底投资4万亿元。这4万亿元的投资将民生工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目标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些措施一方面为刺激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二者兼顾。同时,国家运用税收的政策工具调节经济,实行了结构性减税和推进税费改革,采取减税、退税和抵免税等多种方式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
  (2)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危机之前,为抑制经济过热,中央银行一直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效果显著。危机袭来后,经济出现下滑迹象,2008年9月份国务院改变策略,推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央银行连续三次降低利率,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增加货币供给,适度放松信贷供给。具体包括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进一步改进中央银行金融服务等。2009年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
  2. 政府政策的积极影响
  在政府采取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作用下,中国经济在2009年上半年开始复苏。在经济增长表现出拐点时,我们可以用GDP的同比增速来表示(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008年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GDP的同比增长速度从11.3%下降到9.6%,降幅为1.7%,到2009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速度达到最低位——6.2%,和2008年第一季度相比降幅达到5.1%,经济增长已经达到最低,危机的负面影响完全暴露。到2009年第二季度经济拐点开始出现,同比增长速度开始回升,达到7.1%,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政策效果的增强。此后2009年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经济增长明显增强,到2010年第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长甚至达到了11.9%的高位。可以判断,中国经济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复苏,并逐步持续增长,全面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 在2008年~2010年经济增长出现转变的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