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晖 时间:2013-02-14
   [摘要]产业升级所必需的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其所产生的“锁定”效应会阻碍技术变迁。技术变迁的路径依赖有状态依存型路径依赖和行为依存型路径依赖两种,通过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可以提出产业升级中的技术变迁实现路径创造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路径依赖;产业升级;路径创造;涌现
   
  一、引 言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保持了年平均9.9%的增速,被称为“增长的奇迹”。在此过程中,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传统产业居功至伟。它们拥有占全国企业总数90%以上的数量,解决了80%以上工业人口的就业,创造了独立核算工业企业80%以上的产值,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但是随着资源和环境的制约日益紧张以及劳动力优势的逐渐减弱,实现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已经成了我国经济发展迫不及待的任务。发达工业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产业升级必须通过依赖于技术创新即技术变迁① 。然而,技术变迁在一定程度有其顺沿的“技术轨道”,具有路径依赖性质和技术“锁定”效应,会使无效的技术变迁路径长期存在下去,无法摆脱,从而阻碍产业升级的实现②。
  “路径依赖”概念是1975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PaulA.David首次引入经济学的研究。随后,美国圣达菲研究所的W.Brain Arthur用其探讨报酬递增对于经济系统运行的影响。David和Arthur的研究认为[1][2][3],路径依赖是指技术选择的一种不可预见、缺乏效率和路径锁定的情况。一种先开发出来的技术,由于技术变迁的自我积累、自我强化和规模报酬促进的单位成本降低,普遍流行导致的学习效应和协调效应,以及人们对其进一步流行的适应性预期,使这种新技术通常能够凭借其先入为主的先发优势,实现报酬递增的良性循环。这时,另一种具有更先进更有效率的新技术却可能仅仅因为较晚进入市场应用,没能占据市场地位获得足够的追随者从而陷入困境,甚至锁定 (lock-in)在某种恶性循环的被动状态中难以自拔。由于技术投资的不可逆性以及技术转换成本的存在,技术变迁存在路径依赖。技术有时是由递增报酬和偶然事件决定而不仅仅是根据效率选择,因此流行的技术可能是缺乏效率的。
  
  二、产业升级的技术创新与路径依赖
  
  根据路径依赖产生原因,路径依赖一般具有两种类型[4]:一种是状态依存型路径依赖,这是指某项技术一旦被开发出来,就会出现自我强化的现象,促使市场环境适合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不利于其他技术生存和发展,实现自我增强的循环。第二种是行为依存型路径依赖,指在相同的机会和刺激的初始条件下,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市场主体或政府干预的影响而形成的自我强化现象。
  (一)产业升级技术变迁的状态依存型路径依赖
  1. 后发劣势
  国家间产业的竞争正越来越多地表现为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我国R&D 投入占产品总成本的比重过低使中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只具有比较优势而无竞争优势。我国的技术进步主要还是引进外来先进技术,自己学习、模仿和消化。由于起始发展水平较低,学习模仿所产生了巨大的后发利益,推动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30年(即所谓的“后发优势”),但也逐渐把技术创新的主动权交给了西方发达国家,从而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产生了依赖,只能追随其后,获得发达国家“技术前沿后面的技术”[5]。当“引进-消化-模仿”的潜力耗尽,当国际劳动分工的网络变得日益复杂,这种跟随模仿策略的长期代价将大大超过被动技术进步带来的短期利益,后发优势就逐渐转变为“后发劣势”③。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为自身的技术突破划定了上限。
  2. 技术创新的收益递增规律
  Arthor (1994)[2]描述了路径依赖造成技术创新低效率的收益递增规律的四种形式:①规模经济。一般来说,技术创新的初始投入成本或固定成本很高,但随着产量的增加单位成本将会下降。这样,现存技术的早期投资者就会产生较高的沉没成本,使之再很难采用其他可替代的技术。②学习效应。专业技术和知识在应用的过程中通过生产的扩散和市场实践的积累,使得产品产量增加和单位成本下降。Arrow (1962)[6] 的“干中学”理论就充分表达了这一思想。③适应性预期。现有技术的普遍使用会增加人们对其品质、性能、特点以及寿命的信心和熟悉程度以及依赖感,减少了不确定性,这种惯性使得技术采用者较难更换其他技术,哪怕其他技术更加先进。④网络效应。使用这一技术的人越多,对采用同一技术的人越有利,因为他更容易与其他使用者交易。
  3. 资产专用性导致的转换成本
  资产专用性会使先进技术对旧有技术的替代产生高昂的转换成本④。技术创新转换成本增加了对原有路径的依赖和强化,使得新技术很难取代旧有技术。资产专用性是指某种资产只能服务于某种定产品和生产的性质,不能改作其他用途[7]。为了防止在市场交易的签约过程中出现机会主义行为⑤,交易双方往往会建立相应的制度安排,如长期保持交易关系、纵向一体化等,而这些制度安排无疑增加了企业对原有技术体系的投资,产生路径依赖效应,对新技术体系起了阻碍作用。路径依赖效应会随着资产专用性的增强而同时技术替代、路径突破与转换成本也越高,技术创新就越艰难。
  4. 嵌入性的传统产业文化
  产业的基本组成要素是企业以及企业网络,其形成和发展是相关企业追求外部经济优势的过程。受到长期孕育的嵌入在社会中的传统历史文化影响,技术创新就会形成惯性,造成路径依赖,这在一些具有地方或者区域特色的产业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中国很多独具特色的地方产业文化对传统产业的成长和发展功不可没,如东莞的如莞香文化、客侨文化、古村落和古民俗文化等。但随着和产业的纵深发展,特别是进入分工的细化以及产业融合的网络经济阶段之后,现有的传统产业文化由于其惯性,不可能及时调整,就很可能成为限制产业内部技术创新的障碍,拒绝与之不适应的新技术的出现。因为先入为主的嵌入性思维和文化的历史传承性,已经非正式制度的刚性,使传统的技术工艺和管理方式具有使用惯性及路径依赖效应,更容易得到产业内部已经对之习惯了的企业的偏爱,从而限制了新技术、新产品、新思维的出现,制约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增长。
  (二)产业升级技术变迁的行为依存型路径依赖
  1. 技术引进的内在行为缺陷
  企业对先进技术的引进本身就存在自身的内在缺陷,存在巨大风险:作为技术引进方的我国企业必然接受国外输出方的技术标准,受其制约,在技术转让的缔约过程中就处于天然弱势;国外企业为了保持对我们的相对优势,必然对输出的技术加以严格限制,保留核心技术,将次优技术甚至淘汰技术输入中国,而为了与国际接轨,我们不得不紧随其后不断引进,被其牵着鼻子。缺乏了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我们不得已处于产业链的价值低端,高端利润被跨国公司掠去,而我国产业也逐渐出现了“空心化”的趋势。现代科学技术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国内企业刚刚引进的技术还未消化吸收,新的技术又研究开发出来, 又得重新引进,结果使国内企业在技术引进中的路径依赖不断强化。由于过于依赖技术引进,而导致学习消化不足,对技术的关键环节的掌握不够,自身的研究开发能力退化,最终导致了我国产业技术创新不足,产业升级停滞不前。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