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经济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娜仁高娃 时间:2013-02-15

  内蒙古自治区的非公有制经济在农村牧区城镇化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了一批颇有竞争力的企业,如蒙牛、鄂尔多斯集团、小肥羊、河套酒业等。这些非公有制经济扎根于内蒙古地区实际,在农畜产品深加工领域打造品牌,发展特色第一产业,巩固和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物流、金融等新兴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为农村小城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生产、生活水平做出了贡献。
  从表中可以看出,到2008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50.4%,生产总值只占11.7%。从20多年的发展看,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呈下降趋势,就业人员也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55%,20多年来上升了20.2%,说明第二产业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反而就业比重在下降。应该随着第二产业的发展大力提高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增加了13.5%,但生产总值变化不大,说明产业层次在较低水平上徘徊,有待提升。从表2全区城镇化率看出,乌海、包头这样工业较集中的城市,城市化率相对高。由此可看出,我区经济发展第二产业较大。
  
  三、非公有制经济承担着建设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任
  近年来,全国各地在实施农村小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过分夸大城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认为城镇化建设就是越大越好,就是多盖房子多修路多建广场。结果出现了中小城镇千篇一律,把城镇化建设简单地当成一种“程式化”。没有正确理解农村小城镇化的关键问题,更没有体现因地制宜、体现各地区的特色。
  在如何加快产业调整、产业升级,围绕市场需要对农畜产品加工业及特色优势产业的研究方面,我区一批有远见的非公有制经济将目光转向了农牧区,开发建设以农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项目。例如,巩固和扩大在羊绒、牛奶、羊肉、皮革、马铃薯、小麦等优势产业,打造天然绿色品牌。尤其是乌兰察布市的马铃薯,到2008年种植面积达到500万亩,产量达到400万吨,占全市农业增加值的28%,同时还带动了加工、保鲜、储运等行业的发展。目前有1.2万户马铃薯储存大户,有3.5万人。马铃薯加工企业达到十几户,年加工100万吨,销售实现增加值1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6.4%,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内蒙古农牧区的小城镇建设立足于本地区特点,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企业带动农牧户,改变传统的农牧业发展方式,走出具有特色的小城镇建设道路。
  参考文献:
  [1]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 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2]盖志毅.工业化、城镇化与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6(1).
  [4]王建忠.内蒙古草原牧区小城镇发展问题研究[J].内蒙古农 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5]龚新蜀.城镇化发展中的产业转型问题——新疆特色城镇 化道路研究[J].经济导刊,2009(1).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