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经济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娜仁高娃 时间:2013-02-15
摘 要: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地把农村户口改为城镇户口,不是简单地盖楼房。关键是要解决好就业、产业结构调整等。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这些问题,只依靠政府和国企是不够的,非公有制经济必将发挥作用。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城镇化建设当地就业产业结构调整
  
  201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把小城镇化发展作为重点,由过去偏重大中心城市发展转向注重城乡协调发展的,结合农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等多方支撑体系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农村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地把农村户口改为城镇户口,盖楼房,而是要抓住城镇化的核心——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关键是要解决好就业、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等问题。解决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这些问题,只依靠政府和国企的推动既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而且政府、国企也无力承担全部产业调整、解决就业等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城乡市场、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据统计,2008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完成3500亿元,占GDP的42%。根据2008年全区第二次经济普查统计,有私营经济4.4万户,个体工商户72.9万户。分别比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的户数增加了2.8万户和10.5万户。2009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2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0%以上。在全区私营企业中增长最快的是金融业,同比增长72.3%。其次是农林牧业,同比增长36.6%。我区非公有制经在新兴服务业和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势必会为我区走出具有地区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奠定基础。
  一、非公有制经济是实现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方式的主体力量
  解决就业,降低失业率将是我国长期面对的重大问题。其中农牧民就业尤为突出,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改革开放成败。一直以来,大批农民涌向大中心城市,不仅增加城市就业压力,而且农牧民在城市生活被边缘化导致了很多社会问题。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要改变原来过分依赖中心城市发展的模式,促进小城镇发展。农村城镇化就是要把农牧民的生产结构在当地转换,实现离土不离乡型的就业方式。实现当地就业离不开当地的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使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在小城镇中的农产品深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和农村服务中小企业中就业,进而增加农牧民的工资性收入。
  以我区鄂尔多斯市为例,截至2007年底个体工商户达到48922户,私营企业7164家。全市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的从业人员由2000年的 17.1万人增加到43.8万人。近两年,鄂尔多斯市形成了绒产业、肉产业、林沙产业、生物制药产业等以深加工农畜产品的产业集群。在这些非公有制经济龙头企业的带动下,2007年鄂尔多斯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7052元,同比增长15.2%。其中工资性收入2609元,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比重由2000年的21.3%提高到2007年的35.5%。家庭农牧业经营性收入3795元,同比增长了10.3%。农牧民在当地就业达到82%。非公有制经济不仅成为推动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吸纳了大量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在当地就业,为农牧民提供了有保障的工资性收入,增加了农牧民农牧业经营性收入,切实增加了农牧民实际收入。
  二、非公有制经济是实现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载体
  小城镇化建设,一方面为了解决农村牧区富余人口的转移,另一方面农村城镇化建设可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城镇化的过程是人口集聚的过程,也是经济聚集的过程。伴随着人口、经济聚集,必然对公共设施、学校、医疗、商业流通、房地产等第二、三产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需求带动产业结构向二、三产业的不断转移,由此城镇化也会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
  2005年“非公36条”出台,明确提出,只要法律没有明确禁止的领域都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在采矿、制造、电力、房地产、物流等第二、三产业中,99%的企业都是个体、私营和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在2008年,农村土地可以流转、承包的土地新政出台之后,发展规模化经营的农业私营企业相继出现。所以,农村城镇化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载体是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升级。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