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民增收的制度创新应实现几个转变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彭腾 时间:2013-02-15

  城乡有别的户籍制度是一种歧视性制度,把农村居民置于事实上的二等公民地位,不仅生产和生活在农村的居民长期被边缓化,就是已进入城镇就业和生活的农民工,仍要背着农村户口这个沉重的十字架,干着城市人不愿干的“脏、累、差、危”的工作,而收获的不仅是微薄的收入,甚至是与户籍有关的政策歧视。多数农民工在城里难以扎根,不愿放弃农村的土地,不得不成为候鸟式的“迁徙人”,结果不仅阻碍了城镇化进程,而且导致稀少的土地要承载过多的农村或农业人口,不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这种户籍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废止这一制度,不仅是广大农村户口人的期盼,而且也得到城市人的认同。党和政府也认识到改革传统户籍制度的必要性,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户籍制度的改革从幕后走向前台。目前,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进程缓慢。
  国家应按照国际惯例,尽快废除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剔除粘附在户籍关系上的差别待遇,取消各种违反宪法赋予公民权利的歧视性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与管理制度,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地位平等,给农民以国民待遇。一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农民文化科技素质是决定农民增收的关键。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银行通过测算认为,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每增加1年,其收入至少提高15%(彭腾,2010)。美国经济学家米凯·吉瑟研究证明,若乡村地区的教育水平提高10%,则可诱导6%-7%的农民迁出农业(梅淑元,200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新型农民,为此必须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从而使农民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和增强技能。二是完善农村和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国家应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在农村构建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灾害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也能老有所养和病有所医,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同时,在城镇的医疗、失业、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中,应把农民工也纳入其制度体系,享有城镇职工同等的国民待遇。
  
  四、创新土地产权制度。实现农村土地产权模糊向清晰的转变
  
  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最主要的缺陷是产权主体模糊不清。尽管有关文件中明确规定,农村的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但“集体”是乡、村、村民小组三级中的哪一级并没有明确界定。产权主体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农民土地权益难以确保。一是农民对土地投入缺乏积极性。一些乡村集体组织和乡村干部,随意对农民承包的土地进行调整,致使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不稳定,农民对土地的长期投入缺乏积极性,甚至掠夺式生产导致土地肥力递减,影响了农业的长期发展和农民增收。二是造成了土地征用过程中农民利益的大量流失。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在模糊产权下和暗箱操作中被强行征用,应得的补偿被大量克扣和截留。资料显示,土地用途转变增值的权益分配中,地方政府大约得60%-70%,村集体组织得25%-80%,失地农民只得到5%-10%,甚至更少。据农业部专家测算,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各级政府低价征用农民土地,然后高价出售,使农民至少蒙受2万亿元的损失(陈丽丽,2007)。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其最主要的财产,因此,必须赋予并保障农民的土地产权,并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进一步明确农民家庭财产的法律地位,保障农民对集体财产性的收益权,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为此,必须深化农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制度改革。一是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国家应制定《土地产权法》,在明确村委会的土地产权主体地位的同时,赋予并强化农民承包土地使用权是一种财产权。二是规范农村土地征用。要遵循市场规律,取消以政府定价划拨为特征的土地征用制度,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市场交易制度。要探索货币补偿、就业安置、社会保险、企业股份等多种补偿安置方式,确定补偿安置最低标准,给被征地农民以及时合理的补偿。三是扫除农民住房租售的障碍。政府应完善农村住房产权登记制度,保障农民拥有宅基地的使用权和完整的住宅产权。在确保耕地、生态不受侵蚀危害的前提下,应允许城市居民回乡购建自用住宅和创业,以便开发荒芜的宅基地和更新闲置的老屋旧房,为农村居民房屋租售提供买方(胡培兆,2009)。四是优化农村土地流转。既可通过租赁、转包等形式,实现农户之间土地使用权的自愿有偿转让,又允许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入股方式取得土地产权收益,从而实现土地的流转和优化配置,促进土地经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提高农地利用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陈丽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原因、影响及保护对策[J]福建论坛,2007,(8):78-82
  [2]何蒲明,黎东升粮食价格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乡镇经济,2009,(4):72-76
  [3]胡培兆新农村的城市化建设[J]中国经济问题,2009,(4):3-7
  [4]马岩,刘明兴,陶然农户的税费和教育费负担的地区差异及其变动趋势[EB/OL],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简报,http://ciefr.pku.edu.cn/html/2009-12/1211 html
  [5]梅淑元,农民增收促进消费增长关系研究——以湖南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09,(22):23-25
  [6]彭腾,开发式扶贫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本开发[J]南方农村,2010,(1)68-72
  [7]张晓山中国农村改革30年:回顾与思考[J],学习与探索,2008,(6):1-19
  [8]朱定贵,提高粮食安全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国际经验借鉴[J],特区经济,2009,(7):102-104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