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先秦儒家人文思想在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运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吴腊梅 时间:2010-09-01
  关键词:先秦儒家人文思想; 道德; 大学生 
  论文摘要:先秦儒家人文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中最为灿烂的一部分,对促进高校德育工作,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身心修养境界,塑造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有着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的现状,然后提出了先秦儒家人文思想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运用原则,最后指出了先秦儒家人文思想在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现实价值。 

  当代大学生是在新世纪新阶段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担负着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先秦儒家人文思想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其“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可以激励大学生经世济用、励精图治;“天下为公”的献身精神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以义制利”的义利观可以启发大学生正确对待物质利益;“仁者爱人”的博爱情怀可以培育大学生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气节观念可以树立大学生自尊自强的人格;“内圣外王”的自我修炼思想有助于大学生铸造宽广平和的内在资质和阳光积极的外在形象。对促进高校德育工作,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身心修养境界,塑造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 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的影响因素 
  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是好的。但也应该看到,当前社会上许多领域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缺乏诚信、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政府官员化权力为资本、买官卖官、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上述不良社会大气候对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塑造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一) 市场对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影响 
  市场经济通行的自由平等的竞争机制,为参与其中的每个人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人们在道德选择上不再是单一、封闭和僵化的,使得大学生对待社会现象不再用单一的道德眼光来看待,而是宽容地多角度地分析和评价。大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呈现多元化,其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注重自我价值实现意识增强,但集体主义的削弱则是道德上退步;思想开放是正确的,但完全否定传统文化又是失误的;勇于开拓,敢于竞争的精神是积极的,但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则是错误的。这些都导致一些大学生过分注重实用,理想观念淡漠,缺乏远大的理想和信念。不少大学生过分夸大个人的价值,不能很好地把握好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讲求奉献少,希望得到多,注重自身太多,留心集体太少。 
  (二) 西方道德观念对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影响 
  应当看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强势经济,大搞经济霸权和文化霸权,以影视传媒、大众娱乐、交流等多种形式输出他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也就必然受到西方不良文化因素的影响。极端个人主义对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的冲击,使得不少大学生片面要求个人的自我,热衷于西方国家的“民主”、“自由”;极端利己主义对为人民服务道德要求的冲击,使得我国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惟利是图、投机取巧、尔虞我诈、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等行为;西方没落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观、价值观使得我国社会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大有兴起之势。这些都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产生了现实的无可辩驳的负面影响。 
  (三) 多元化德育环境对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德育环境单一、闭塞、稳定。传统的以学校为本位,以教师为主体,以德育知识为主要内容,以灌输为主要方法的高校道德教育模式,是与之相适应的。[1]然而,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习、生活和思考空间空前扩大,德育的课堂不在局限于一间教室,一所学校,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学生自身的经济文化结构趋于复杂化,学生的社会和家庭环境日趋多样化,他们可能因不同的身份特征和生活经历,导致在学校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发生价值碰撞和冲突。学校和社会、家庭环境的质地不再具有同一性,社会和家庭不再必然构成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支持,甚至可能是某种程度的背离。面对上述全新的德育环境,多样的德育问题和复杂的德育对象,传统的适合在闭塞和稳定的教育空间进行的道德教育模式,已经明显不适应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点。 
  (四)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影响 
  信息网络作为一种传媒工具,具有共享性、便捷性、隐蔽性、平等性、无空间性等特点,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面作用。在所传播的信息中,既可能是求真、扬善、臻美的信息,也可能是虚假、罪恶、丑陋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与世界各地的各种人发生广泛的、快捷的联系,造成各种不同的影响,形成特殊的间接道德生成关系。多元文化渗透与外部意识形态入侵的便捷,必然影响到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道德品质的提高和道德情操的培养。而且打破了其受从小到大所接受的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出现了重新分化组合,形成了矛盾、多样、不稳定的特征。由于青年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心理上的特征,涉世不深,生活经验较少,对传统与现实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加之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脱节,导致众多大学生自身无法将社会规范转化为自觉实践,使个人的道德观念难以与社会主流合拍。 
   
  二、 先秦儒家人文思想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运用原则 
  先秦儒家人文思想可以行之于中国,在某种意义上,是指传统本身不是一成不变之物,而是要在理解传统、解释传统的过程中增加对传统的创造与再铸。[2]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不可能彻底地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而另起炉灶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所以我们要“要弘扬中华文化,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得到充分发扬。 
  (一) 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是一种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民族文化的错误思想和理论。在伦理道德上,表现为对传统文化遗产采取形而上学的全盘否定,是一种畸形的“殖民文化”的思潮,是一股极为有害的、瓦解民族精神和意志,摧毁民族传统的反动思潮。如果不坚决加以反对,任其发展,我们就将失去赖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充分发扬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先秦儒家人文思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 坚持批判性继承 
  先秦儒家人文思想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其中关于人伦、品德、修身等方面的内容,包含着丰富的、积极的、具有人民性和性的精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吸取其精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是对这些优秀的文化和道德传统,也要批判地继承,对于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中的糟粕,我们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在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优良传统和精华成分,经过批判性吸收后,可以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但它决不能取代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 
  (三) 与马列主义教育相融合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道德继承问题上,我们曾一度片面地认为,拥有了马克思主义,便拥有了人类最优秀的文化成果,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与人类优秀文化的联系,只看先秦儒家人文思想的阶级性而忽视其人民性、民族性和科学性,对先秦儒家文化和伦理思想采取了全面否定的态度,这方面的教训是值得认真吸取的。对待先秦儒家人文思想我们应当采用“扬弃”的方法,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要从性质上加以科学区分,吸收其中合理、民主、人民性的方面,消除其中反动、落后、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消极内容,使之与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融合,构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 

  三、 先秦儒家人文思想在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现实价值 
  先秦儒家人文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学习、借鉴这些思想,对于搞好高校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 儒家重视道德教育的人文思想与高校坚持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一致 
  首先,先秦儒家历来重视道德教育,这与高校要将德育放在首位的思想是一致的。在先秦儒家人文思想中,明显地存在着德高于智,把德育放在教育首位的思想。[2]先秦儒家之所以重视德育,是与他们对道德作用的认识分不开的。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是说,用行政命令来诱导百姓,用刑法来整饬百姓,老百姓只是勉强克制自己免予犯罪,而犯罪是可耻的事情;用道德来教育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老百姓不但知廉耻,而且人心归服。[3]其次,承认不承认德育首位的实质是承认不承认道德的价值,以及道德价值大小的问题。实际上,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无疑需要,因为道德不能代替法制,但法制也绝不可能代替道德。由于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任何完备的法律都不可能包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道德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起着法律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实告诉我们,忽视德育,就难以保证培养人才的质量,从而影响经济建设及其他工作,影响现代化进程。我们必须牢固地树立德育首位的思想,并具体落实到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    (二) 儒家塑造理想人格的思想有助于坚持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 
  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和追求,是儒家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产生了巨大影响。孔子提出君子“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概念,并把它作为培养教育人才的目标,有人统计,《论语》中论及“君子”有107处。[3]孟子不仅继承孔子“君子”思想,而且提出了比君子更高一筹的“大丈夫”,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4]儒家塑造理想人格的思想与我们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有相通之处。儒家思想家们站在本阶级的立场上提出的教育目标的内容固然有其阶级和的局限性,但其培养道德高尚的人才的思想无疑是可取的。教育方针提出培养人才应坚持的“四有”目标,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有道德”。儒家塑造理想人格的思想还对我们有教育方法的启示,我们要善于发现,树立品德高尚的榜样,使培养目标具体化,用现实生活中的高尚人格给学生以教育,给学生以鼓舞,从而实现教育的目标。 
  (三) 儒家“仁爱”思想有助于坚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的德育原则 
  儒家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仁”,它是由孔子最先提出的。[5]“仁”既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根本。仁的含义比较广泛,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爱人”,就是要关心、爱护他人。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都是提倡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儒家的“仁爱”思想在高校德育中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在高校,德育的对象是青年学生,他们和德育工作者一样,具有完全平等的地位。理所应当把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作为德育的重要原则。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受教育者,靠真理去说服学生,靠情感去打动学生,靠示范去带动学生,切勿以势凌人,以权压人,以利诱人。不仅要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做工作,还要站在被教育者的角度想问题,不是简单地完成任务,而是要实实在在地给受教育者予以帮助、指导,以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四) 儒家人文思想中众多的道德条目有助于高校推动道德教育的具体化 
  儒家进行道德教育,设计了一整套道德规范,并用道德条目表现出来。这些条目有:仁、义、礼、忠、恕、孝、悌、勇、宽、信、敏、惠、友、敬、慈、爱、温、良、恭、俭、让等20多个道德条目,这些条目都有丰富的内涵。用于指导人们的道德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儒家所设计的这些道德规范,是对当时人们行为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的概括,其道德条目和内容具有历史的局限性,不可能完全适合今天的情况,但其中许多条目,如礼、忠、信、敬、爱等,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完全可以继承。儒家用明确、具体、系统的道德条目进行道德教育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高校德育存在的一个不足是教育内容过于空泛,缺乏一套系统的行为规范,要求不够明确、具体,易于流于形式。对学生的评价过多注重其口头表达,而缺乏对其行为的具体考察,以致于一部分学生说一套,做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成为“两面人”。因此,我们应该设计出一套适合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规范,并落实到大学生的行为上。 
  (五) 儒家丰富的道德教育方法有助于高校推进道德教育方法的不断完善 
  道德品质教育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内容,而且与教育方法有密切的关系。儒家先哲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财富。归纳起来,其主要方法有:(1)采用启发式方法,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钻研教育内容。子曰:“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2)重视环境陶冶,要求教育者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受教育者能够健康成长。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3)寓道德教育于知识教育、礼乐教育于日常行为教育之中。“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4)实行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实施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因材施教的许多事例,如问孝、问仁等。这些方法与今天高校德育方法有许多一致的地方,继承和发扬这些方法可以使我们推动大学生德育工作方法的不断完善。 
  (六) 儒家严于律己的自我修身思想有助于大学生促进自身心性的提炼升华 
  儒家非常重视受教育者进行自我修养,并为此设计了一套有效的修养方法。[6]主要有:(1)提倡学思并重,主张学习、继承前人道德,并通过自己的思考转化为自己的品质。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2)注重反省内求,通过反思领悟道理,找出自己的不足,从自身求取善良美德的本性,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孔子教育学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里仁》),学生曾参则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3)奉行积善成德,言行一致,即通过学习和实践优良品德,实现扬善除恶,进入更加高尚的道德境地。孔子主张在道德教育上必须“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治长》)。(4)主张慎言力行,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子曰: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君子欲呐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5)要求择善而从,具有“慎独”的道德自觉性。孔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儒家自我修养的思想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汲取。在高校德育中,我们比较重视传道式教育,而对自我修养重视不够,这不能不说是德育存在的一个缺陷。大学生都受过一定的道德教育,都具有相当的文化知识,都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启发其进行自我道德修养不仅必要而且可以实现。 
  (七) 儒家言传身教的率先垂范思想有助于高校大力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儒家不仅重视道德教育和个人的自我修养,而且提出了一整套身教示范的思想。[7]孔子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孟子也指出:“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孟子·万章上》)荀子提出“师以身为正仪”(《荀子·修身》),将师长的身教示范作用鲜明地突出出来。儒家身教示范虽多针对统治者而言,但其提倡身教示范的思想对教育者无疑是有益的,值得我们汲取。高校德育工作者,是教师队伍的一部分,是为人师者。由于德育的特殊性,德育教师的自身品德要求无疑要比其他教师高。德育教师不仅要作经师,更要做人师。所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要从政策上、社会舆论上、培养教育上及解决实际问题等多方面做工作。德育工作者自己一定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加强自身世界观的改造,用自己的行动为大学生作出表率。 
   
  : 
  [1]陈代勇.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与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D].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徐克谦.先秦儒学及其阐释[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杨润根.发现论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杨伯峻.孟子译注(上、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朱熹.朱子四书语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6]樊建武.从与现代教育的冲突与融合看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德育传统的现代价值[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7]杨清荣.儒家传统伦理的现代价值[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2003.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