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与中部崛起战略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肖华茂 时间:2013-02-15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中部地区发展相对过于缓慢而出现“中部塌陷”困境,为了让中部走出这一困境,实现中部崛起,本文认为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是最佳途径和重要载体。文章分析了中部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对中部的影响,探讨了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与中部崛起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产业集群 生态化发展 中部崛起  
    
  中部,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六个相邻省份。然而,目前中部发展相对过于缓慢而出现“中部塌陷”困境。波特曾指出,产业集群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因素,并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关键取决于其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本文尝试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针对中部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借鉴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经验,提出中部产业集群进行生态化发展这一课题,以期提升中部竞争力、保障中部有序协调发展、实现中部崛起战略和中部经济、环境和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其他区域的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借鉴。  
    
  中部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中部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中部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河南、湖北、湖南产业集群发展相对较好,其余三省发展相对较弱。到2007年底,河南省年工业总产值过亿元的产业集群共有388个,集群内集聚了14.5万家企业,占全省中小企业总数的50.3%,年实现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6.35%,吸纳从业人员320万人,占全省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的38.13%,但集群规模还是以中小规模为主。湖北产业集群在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有些乡镇拥有了两个产业集群。有的产业集群优势初步显现。但是湖北产业集群的产业关联度明显偏低,专门化程度偏低、整体集约化程度较低,技术含量相对不高,产业集群缺乏创新平台,集群内大多存在低端过度竞争。湖南形成了四大类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雏形;传承历史文化、地方特色浓郁的产业集群;依托区位优势,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集群;是“十大标志性工程”企业带动的当地产业集聚而形成的产业集群,但是湖南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层次较低,具有优势且较完整的产业链少;骨干企业数量少,单体规模小;产业的本地配套性差、配套成本高,尚未有竞争优势。安徽省产业集群目前尚处在初级阶段,集群的规模小,产业的附加值较低。江西省近年来出现了产业集聚的趋势,形成了一些产业集群的雏形,但规模小,档次低,多以低层次企业为基础。山西产业集群产业结构单一,煤炭开采、焦化和电力产业为主,其它产业集群规模普遍较小,多元化、互补性产业未能形成。  

  (二)对中部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中部这种以资源型为主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对资源与原材料的需求和依赖性极大,又因很少对资源进行循环再利用,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资源逐渐贫乏。同时中部产业集群不仅发展不平衡、多层次,且各省为了各自独立的利益,对主导战略选择也各自为政,经济割据,缺乏合作战略思想,没有有效地整合资源的理念和动机,缺乏横向联系,彼此形成市场壁垒,这种产业集群的发展不利于中部产业集群整体的发展。中部很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仍是沿袭数量型、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导致了集群内对环境的集中叠加污染,往往超出产业集群所在地区的生态承载能力。且集群内企业间分工协作和关联度较低,内部的产业结构只是简单的供应链式,供应链短且附加值较低,专业人才和专业技术匮乏,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不强,不少产业还停留在模仿、低价竞争阶段,对原材料的使用过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过于严重。  
    
  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与中部崛起的互动作用  
    
  (一)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对中部崛起的积极作用  

  1.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要引导中部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是一种落后的、初级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而生态化发展则是强调经济建设必须重视生态资本的投入效益,认为生态环境不仅是经济活动的载体,还是重要的生产要素,所以必须由“两高一低”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向“两低一高”的集约型增长模式转变,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  

  2.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引导中部由污染型经济生产模式向清洁型经济生产模式转变。中部产业集群在传统经济指导下,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废弃物大多是直接排放,这不仅是一种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的平衡。而生态化发展就是要尽量把这种放错地方的废弃物通过重复、循环利用变成再生资源,不仅可以节约资源,减少对原材料的使用,而且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向清洁型生产模式转变。  
    

图片内容